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活中的数学
【作者】 王 丽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关键词】生活;激发;培养;提高;增添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现象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课室,走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商场里的商品拍摄成录像。在新课开始播放录像,创设情景,带学生去逛商店,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很顺利地就回答出:“同一种东西摆在一块儿。”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实践,培养兴趣
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的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中《利息和利率》这课时,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银行参观,主要是要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去模拟存款、取款,观察银行墙壁上的利率表。学生感到很新鲜,表现也很积极,提出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利率不一样?”“我要怎样存才能得到较多的利息呢?”等问题。不过我没有直接回答他们,而是表扬他们提得好,并让他们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新课时,由于自己发现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存款方式,他们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他们有的表示自己更加喜欢学习数学了;有的认为数学的用处真是太大了,一定要学好数学;有的表示对数学更感兴趣了。
三、利用生活现象,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联想,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特用多媒体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上课开始时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地变化。这时,我接着告诉大家“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四、创设生活情景,增添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铺地砖问题”、“购物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1元=10角,1角=10分,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带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习完新课后,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掌握元、角、分的关系,同时也掌握了四运算的知识。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