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

【作者】 宋长虹

【机构】 贵州省长顺县马路中学

【摘要】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了理论与实践,背离了教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社会生活
【正文】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由于传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过程,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实效。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对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从内心认同而感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是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进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重点难点的处理上,使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实际上我们应当先深入了解学情,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全面弄清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有浓厚的兴趣,进入“乐学”的境界。更要注重与学生的相互沟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学之间合作探讨,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该怎么做?

  又如我在教学《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这样一个事例:“老师的手机昨天收到了一条短信,上边说我中了五万元的大奖,但要领取这五万元,得先交五百元的手续费,然后再扣除个人所得税,最后会把剩余的钱打到我的卡上。”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应该打这五百元钱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都争相讨论。通过这件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诱惑无时不在,深刻理解了课文所讲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受到了无情的挤压。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一课时,我搬走了课桌,把凳子围成了半圆形,仿照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许多学生平时聊天,都是滔滔不绝,可是一上思品课却无精打采,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内外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我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看“新闻联播”,上课时运用新闻播报、时事演讲、时政知识抢答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见的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思考,使教学摆脱说教和灌输,变得真实、生动和丰富。而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则能把大量的视频、照片、图片、影像资料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直接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不仅能很快掌握课本所讲的内容,还能积极主动地用课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让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摄影等方式调查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组成环保小组进行环保宣传;组织校园环保志愿者一日行动;组织学生参加清洁活动,还让学生提出整治、保护环境的建议,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等等,提高学生履行环保义务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在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里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地指出危害……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成最好的教学教育目标。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即“通过课堂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桂清;加强政治课实践活动的探索[J];湖北教育;200303

  [2]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3]黄建珍;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实践结伴[J];广西教育;200717

  [4]刘宗练;如何让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