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刘 用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花贡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
【正文】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早日实现“中国梦”,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关键。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频繁出现,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认真地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们目前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且将创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秦的统一》时,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秦王赢政横扫六国后的神情作了这样的描述:“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威严而又傲慢,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出了他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位千古一帝的帝王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文武双全的一代帝王汉武帝,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了他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历史上的汉武帝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有的学生指出了汉武帝的独断专行,有的学生斥责汉武帝的滥杀无辜。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三、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历史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这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四、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手段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史实,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三国、元、明、清时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在本节课中学生能自觉地将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为什么说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这一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邓小平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时,什么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一课刚刚学完,这就为本节课对台湾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使学生深刻体会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坚信一国两制同样能够解决台湾问题,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努力学习。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总之,历史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有其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每一堂课都化为学生创造探索的历程,放飞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户德玲.历史课堂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葛树金.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J].成功(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