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作者】 刘承鑫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铁匠苗族乡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显然,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情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显然,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课文本身很精彩,情感很浓郁,师生的的期望值也很高,但就是没有高潮出现,总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境界。原因何在呢?教者缺乏激情艺术是重要因素。教学中,教者不仅要有浓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之情,并使其体验文章之情呢?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引入情境,激发情感
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活动的影响,情感好比“润滑剂”,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成为心理的需要。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如果在上课开始,教师能够根据课本内容制作出课件进行激情导入,恰当的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你们见过十万多只鸟聚在一起的情景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你们想看吗?”接着就播放鸟岛的教学视频。学生看了以后,让他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兴致盎然,很快领悟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窝多、鸟岛多等特点。“境”创设的巧,“情”便激发的浓,情与境的完美结合,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二、深刻理解,丰富情感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过程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又会因失望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弱化,以至于逐渐消失。因此,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境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能够得以持续,成为一个个连续不断的情境。
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极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如在教学《鸟岛》一文时,我利用课件,通过朗读、讲述、图片、声音等教学手段,强化课文中的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以想生情,升华情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指导学生想象,以激起学生与作品情感的共鸣。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启发学生借助想象来描述作者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情景:为什么思念,怎样思念。在再现的过程中,学生必会“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版块是语文新课标中的新点也是亮点,而运用多媒体就很好的解决了资料匮乏及形式单一的问题,让综合性学习课成了学生的最爱。如教学《口语交际》“你希望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这一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将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给学生展示出来,并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画、说一说、再用几句话写一写。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能整理资料。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了交通工具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认识。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以情动情,迁移情感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文章的生命是情感,而“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可见“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情感因素是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在人的活动中起驱动、调节、强化的作用。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如能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交流有机结合,在作品、学生之间架起情感之桥,触发学生的情思,必能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从而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