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对策
【作者】 孙礼杰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镇大厂中学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镇进行调查,从家庭、学校、政府三个角度论述了“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教育一直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我镇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也调研,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和帮助,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3、思想品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事物明辨是非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误入歧途。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喜欢进网吧、进游戏室,不服管教,偷同学的东西等。
4、父母观念的影响。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了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负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巨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5、“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边远村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薄弱。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管理。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管理和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加上对父母的思念、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耐心,常用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管理,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从而信任,从而逃学、辍学。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对现行的相关制度提出了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确保“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父母加强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外,变革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是关键。
1、农村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环节中的关键一环,“留守儿童”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目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度,从上课到食宿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和管理并建立责任制,对管理人员采取激励和奖惩并重的措施。这样能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对于寄宿儿童定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第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档案内容包括其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校情况、父母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监护人情况等等。第三、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缺。代理家长主要由任课教师、退休教师、以及学校发动的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学校负责对代理家长进行多方面培训,包括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等。
2、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以及老师的能力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习的监护。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是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感恩,就减少反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3、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建议政府从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尤其要向“留守儿童”比例偏大的学校倾斜,这样能够使农村学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第二、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制定地方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支教,这种措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又可以利用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面广的优势,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第三、清查学校周围商业网点、游戏室,清除摆摊设点现象,防止一切危害儿童的不道德行为发生。
4、社会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变革社会管理制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而导致他们“留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为“留守儿童”能进城读书提供制度保障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事。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医疗保险、工伤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并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使他们有能力带子女进城读书。第二、彻底取消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性,监督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收费情况,对于仍然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的学校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第三、改革人口管理政策,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并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务工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确保农民工子女随父母上学后,享受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待遇。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主阵地是学校,关键是教师,配合靠父母。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高度负责的原则,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何贵珍.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1年01期
[2]陈瑞程.也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