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 刘 刚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碧痕中学
【摘要】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是生物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归宿,而生物学本身又是一门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生物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关键词】初中生物;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如何改革初中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环境,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教学《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很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爱因斯坦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即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
三、重视生物实验教学,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联想和重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的开拓意识的创造性劳动,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了《营养繁殖》一节以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怎样繁殖蜜桃和月季?怎样提高其成活率?繁殖的方法、时间、材料、用具、步骤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不容置疑,所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蜜桃采用嫁接、月季采用扦插,在怎样提高成活率方面学生都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别是在怎样促进月季扦插生根方面拿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什么样的生长素,用多大的剂量,都有详细的记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学习完《动物的行为》一章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观察某一种动物的行为,并作好记录后到班上交流,有很多同学为此在家里饲养了小狗、小猫、小乌龟、小甲鱼、小鸭、小鸡等。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记录卡,并利用自己设计的记录卡对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进行了探究和完整的记录,且都是亲自观察所得,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四、展现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唯一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的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如何关注自身营养与自身健康,进行探究,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或矫正措施。我们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班级内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并且做好详细记录,然后他们将数据汇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同学们的饮食习惯不容乐观。最后他们通过查询资料、自学等形式,分析了营养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知道营养不良会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营养不良症,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讨论时,通过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使他们的活动作业被评为优秀作业;并且在全班和全年级内进行了作业展览。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雄.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1年26期
[2]凌建筑.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功.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