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作者】 史净语

【机构】 新疆哈密市实验幼儿园



【正文】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和需要,促进人的个性和谐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我们理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条件,以确保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今天,教育应该不再被认为从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也是一种个性和性格的培养过程,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儿童,需要把儿童培养成有创造力、勇敢坚强,自主自律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一、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在教育应时刻记住调动幼儿的主体能力性,但应该怎样去做呢?我们首先要认清楚自己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即教师的角色意识。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具有其特殊性

  (一)工作对象的行为不稳定性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频繁接触,打交道的对象是幼儿,幼儿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形式、兴趣爱好以及行为逻辑都与一般成人有很大差异,幼儿心理行为的理智性差,冲动性强,因而表现出相当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教师日复一日的与认识尚不成熟,情绪行为易变的幼儿进行频繁的交往,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职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牢记要时时处处注意引导,教育好幼儿,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角色意识易随时间淡化

  每种职业都存在角色意识淡化的问题,随着工龄的增长,幼儿教师规律,繁琐的工作,使得工作者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步消失,对角色的意识逐渐模糊,但其他职业有可能弥补,而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淡化,却有可能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不但可能相对严重,而且常常难以弥补,因此,即使其他职业的角色意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有所波动,但幼儿教师的角色意识却不同有任何程度的淡化。

  (四)老师自控能力的减弱

  一般来说,当交往对象的能力,工作职务,社会地位等处于相对明显的优势时,人们往往会更注意自我监控,抑制不良行为,力避可能,引发自己不希望的结果的行为,如果交往对象在各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其反应又不会给交往主体带来实质的影响时,人们与之交往的则较少出现自控行为,而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正处于后者。在此,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监控意识,减弱对行为的实际控制,从行为改变过程的角度分析,正是“行为……评价……,反馈……行为改变……再评价,再反馈”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们积极行为的数量不断增黯然销魂,质量不断提高,而消极行为则逐步减少以致消失,如果交往对象不能对行为主体的不恰当行为作出强烈反应,使行为主体明显意识到并不得不进行调整,那么行为主体的消极行为就较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变和控制。

  在长期的幼教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要时时处处意识到特殊角色,并自觉以角色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这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能做到这些。

  三、幼儿教师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强调教师的教育的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多研究的是教师怎样教,较少研究学生怎样学,在师生关系上,尽管多年来也提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改革开放的大潮更冲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观念和工作模式,不少人在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同意“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种提法,但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对“主导”和“主体”的认识与对待,其实并不一致,对于如何把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落实到教育行动中,也没有明确认识,使一些实际工作者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应明确,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应起主体作用,但不是放弃教师的导向作用。

  只有在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幼儿的积极自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没有教师的主导,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无从谈起,在我们的一些幼儿园里,幼儿无所事事,既不学习,也不游戏,教师在一旁休息,闲谈之类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地位的关系

  (一)活动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做到教学和幼儿的心理状态同步。

  (二)提供适宜的活动内容。

  (三)在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开始具有了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智力等,逐步形成行为习惯,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早期生活经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需要幼儿从小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前提条件就是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成入对幼儿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独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等,而在我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幼儿的独立性是幼儿发挥主体性的关键。

  五、成人应重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不少教师和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对幼儿独立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幼儿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其结果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性,束缚了幼儿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孩子呱呱落地就是一个独立的人,随着各种自然环境的刺激和人与人交流,孩子有了要求独立的愿望,比(下转第36页)(上接第29页)如,我侄女刚学走路时,喜欢自己走,不让大人携扶,一岁时就要从妈妈的手里抢着自己剥糖、剥桔子吃,不到两岁就能够自己拿勺吃饭,不用大人喂,到三、四岁时把妈妈梳好的小辫拆掉要自己梳……,“我来,自己来”,“我会的……”,这种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行为表现,正是很可贵的独立精神,也是幼儿发展的必须规律。因此,我们要从小让孩子自己洗手、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整理玩具、图书等,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的好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动手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在实践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开展以游戏为基础的基本活动

  游戏具有活动性、趣味性、目的性等,可以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与身心的满足,因此幼儿十分喜爱游戏。“规程”中也规定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以游戏为基础,为了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我把每天的二节作业改为一节,另一节以游戏充实作业内容,在室内周围的墙上让孩子边游边绘画,边折纸边游戏,让游戏中充满第一节作业的内容,使幼儿在联想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和探索。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幼儿的思维越来越活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他们能够根据我第一次活动内容,在第二节游戏活动中亲手去操作,能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不再象过去那样我讲,他们听,而是通过游戏芸实践,获得知识。

  (二)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这是幼儿自主展开游戏的重要条件,除准备一些专门的玩具外,主要是准备一些废旧的物品,如各种包装箱、盒子瓶子、木棍、小板、蛋壳、布头、毛线、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处在最佳的活动状态,为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条件。

  在活动中室内还布置了美工角、音乐角、计算角、图书角、娃娃家等。可让幼儿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遇到的各种现象。

  我的教学任务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而这种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过去鸭似的教学。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对教师给予他们的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逐渐地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认识世界。

  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教育改革中的正确做法与误区,作为都,我们应正视他们。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站在主导的位置,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教改革中最根本的任务。

  今天的儿童素质,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战斗力和科研能力,他们是21世纪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是21世纪的主人,因此,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要从现在的儿童抓起,娃娃抓起,这是包括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幼儿园共同承担的责任。

  作为幼教工作者,把新的方法做为一种新生事物,还有待于在理论上继续探讨,在实践中加以充实,使它能够成为幼教改革中一个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