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周 健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二中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富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四个方面营造创新教育:贯彻民主作风,营造创新环境;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创新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欲望;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动力。【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环境;创新基础;创新欲望;创新动力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于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已成为教学现实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浅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贯彻民主作风,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与氛围,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才能够出现,创新才有可能。
有民主作风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民主作风的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有民主作风的老师还应该时刻保持宽容的心态。每位老师接触到的学生很多,他们的意见观点也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偏激甚至十分荒谬的思想。面对这些思想,老师应该具备容忍“异端”的品格,耐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平等争论,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断定其为错误,然后再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指责。在互相信任,尊重的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感到压抑,才会对求知欲更加强烈,其创新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曾经看过一个经典案例,很值得大家深思:一日,师生总结文言虚词用法时,一男生肚子不好,放一响屁,众生哄笑。当时该生脸红,很是难堪,需及时解围。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屁,乃肚中之气也,岂有不放之理?”然后让学生翻译。同学们踊跃发言,连平时文言语感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出:“气”为“废气”,“岂”为“难道”,“放”为“释放”,“理”为“道理”……文通字顺,同学们一读译文,立即会意。老师此举既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课堂气氛也在同学们的争相发言中活跃起来了。
二、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创新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当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即永不间断地渴求专业新知识。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前瞻性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
其次,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并把这些知识理论进行有机地渗透,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
三、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欲望
对于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积累素材,巧于设计,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特别是要把当今世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新信息,想方设法溶入到语文教学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也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也可以断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动力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贵有疑”。因为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以此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并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中:贯彻民主作风,营造创新环境;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创新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欲望。那么对于创新教育,我们也可以说:想说爱你其实也不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3]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1)
[4]单连金.《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现代语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