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初中化学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龙 跃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冠英学校



【正文】

      问题的提出:新课改后,初中化学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同以往教学有着不同的变化。现行教材难度降低,但现实是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并没有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没有降低而且是增大了,对学生能力要求比以往提高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和考点多,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课堂接受参差不齐,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课后作业大多学生往往做不起,教学效率低。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到先进学校学习,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我校实情进行了导学案的小课题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高效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机的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一学期多的应用,我们认为对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就一些浅见呈现如下。

  一、在预习环节做好落实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始点,通过预习可以反映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预习不是简单的阅读,是带着问题而学习的,在自学中能找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问题以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使问题清晰,学生就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做好检查督促工作,把预习内容作为作业要求,教师要收集批阅,做好问题记录,及时反馈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状态和发现预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修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授课。课后要做好教学反思。

  二、设计好导学内容

  在设计导学案时要考虑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课堂是开展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教师要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驾驭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编制导学学案时,应重视隐含信息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如溶解度的概念,隐含了温度,100克溶剂,溶液呈饱和状态,溶解物质的质量克。隐含的数据有溶解物质的质量—溶解度,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合理设计探究内容,如在讲酸碱知识复习时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从已知的知识入手,如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提出如何判断反应进行?无指示剂时,可能出现HClNaOH过量。讨论当HCl过量时,产生的溶液有什么溶质?如何证明HCl 过量,让学生进行猜想,从而引出酸的化学性质5点。又当NaOH 过量时,产生的溶液有什么溶质?如何证明NaOH过量,引出碱的化学性质4点。并在课堂上增加了对应的课堂演示实验。串起了知识间的联系,有机的结合知识的脉络联系、实验探究的方法、复习内容紧扣,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知识的传授符合课改理念,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充分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完善导学案内容,针对学生易错、容易混淆、重要概念重要文字描述等问题,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当适当作这方面的训练,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特别是概念教学。如混合物的概念有些学生学完了还不清楚。关键内容的讲解如:是碱使酚酞溶液变红还是碱溶液使酚酞变红。汽油去油污是什么原理?洗涤剂去油污又是什么原理?氢氧化钠去油污又会是什么原理?找出化学问题的作用与异同。使学生学会归纳。

  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核心概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编写导学案时,对概念的教学是应该根据这一原则逐步加深。如燃烧从开始认为必须要有氧气,到氢气在氯气也可燃烧。还有氧化反应从讲跟氧气反应到跟氧元素再到化合价的变化都是氧化反应。就是一个从表再到内的过程,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可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化他们,实施分层教学。把学生认知水平程度不同进行分层要求,确定各层次目标及作业要求,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就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整体推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四、在教学中设计好与作业要求相衔接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了解,可能大多数学生做作业时感觉难度大,做不起的多,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为一门新学科其学习方法和做作业都和物理、数学都有一定的区别。化学教学中例题少,学生模仿的内容少。所以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化学教学活动。现在社会上教辅资料泛滥,错题、难题、偏题较多,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选好教辅辅资料要与教学进度相衔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难度要适中,注重基础性。

  对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题型,应该教师作为例题放在导学案中先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模仿训练,使学生从未知到认识。做到理解、模仿、运用。如教材上:混合物去除杂质的方法,铜粉中如何去除铁粉的办法,还有硫酸亚铁溶液中如何去除硫酸铜溶液。教师在讲解中归纳出去除杂质而不引进杂质基本思路。还有对于浓硫酸作干燥剂如何进行气体的干燥,如何连接仪器,顺序如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抓好复习课的探究性复习

  1、注重双基知识的掌握。课改后对强调双基有些弱化,但现实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双基学习难度很大。所以在总复习时要突出重点。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花力气通过记忆、强化训练等方法来熟练掌握好常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好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提高复习效率。

  我们在搞复习时往往板书一黑板,讲了很多,知识点多,考点多,但学生往往听不进去,思维没有跟上,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显然不好。因为现实教学中总复习容量大,学生参与度差,加之应试要求的需要,使之机械训练重复讲解。

  要做好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中创设情境。如鸡蛋壳是什么成分?与酸能反应吗?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气体?用到什么仪器? 如何操作?如何设计实验?这样就把知识脉络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总之复习课要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上创设与社会生活,与学生认知相适应的

  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学会知识的归纳方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热爱科学爱好化学,提高其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 主编 刘江田 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