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
【作者】 朱明祥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碧痕中学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构建和实施以探究性实验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是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化学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但能使学生理解性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初中化学;构建;探究性实验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探究性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因为它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成功的化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化学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化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为探究性实验教学铺路
教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化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转变角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为此,教师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仅仅传递知识,而是作为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要全方位的参与新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作为新课程条件下新课堂的建设者和设计者,教师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增删,突出核心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片段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获得有效的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实现教师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的转变”,由“静态的教科书教学”向“动态的知识教学”的转变。
二、化学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严谨的,更是有趣的。化学教学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笔者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水立即停止沸腾,迅速加入两小块NaOH固体,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且让他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奇妙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性实验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设计、讨论、实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室环境保护知识。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老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化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以探究性实验手段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搞好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学化学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体会化学实验的价值。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材料与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效率,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在“渗析”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学生会想到鸡蛋内膜、鱼鳔等,那么不妨拿来逐个试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成就感。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实验这一独特优势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实验,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化学实验,如用墨水瓶可改装成酒精灯,喝水的无色玻璃杯可代替烧杯,矿泉水瓶的上部分可做成漏斗,用输液气管代替导管,用一次性注射器做量筒,用眼药水瓶做滴管,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作点滴板等。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化学教师要注重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拓学生的探究思路
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譬如在完成“酸碱指示剂”教学之后,让学生利用花瓣、树叶、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学生可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另外,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办法。例如:(1)实验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3)自制汽水。?学生通过上网、向老师咨询、查阅图书杂志等方式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结果写成研究报告或科普小论文,在全班交流。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拓了学生探究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科学猜想”、“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
总之,探究性实验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贯彻落实好新课改,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邵佳.谈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2011年08期
[2]肖茜.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J].考试.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