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对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京城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校



【正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采取创设情境、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深受师生喜欢的教法与学法,为数学课堂凭空增添了许多生机,让课堂自主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热闹非凡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们在接受和理解新理念上的困惑,运用和拓展新理念过程中的迷茫,使得课堂教学总难达到应有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索,努力寻求这些困惑与迷茫的答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和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一、认真研究问题引领方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不少教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真正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进行研究的教师还很少。由于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很多教师的着眼点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呈现的问题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是在倡导“以学定教”、“先交后学”的教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难题依然未解,“教”和“学”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思考是教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改变“满堂灌”、“满堂问”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关键在以下二个方面:

  1、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直指本质、覆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以探究为主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研读文本、理解学生、巧妙创设情境等方面下工夫。

  2、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得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自主探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它蕴含丰富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优化认知结构。

  二、合情合理创设课堂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儿童对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能有效地保持注意力。确实,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使学生人人都参与到积极思考的行列中。但是,如果仅仅为暄染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就达不到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创设应合理运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所创设的情境中的数学知识,起到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服务的作用。

  曾听过北师大版一年级的“有几棵树”公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与声音播放大量绿树与沙漠的对比内容。让学生说自己看后的感受,同进进行爱树护树的环保教育。本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很好,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不足,有说感受时,跑了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越说越远,教师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的心思从争论中引回到课堂上来,这种事半功倍的情境导入,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远离了教学的内容。

  所以,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用性,又要简明扼要、适时适当。

  三、结合实际实施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展现。目前的数学课堂,我们看到几乎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课改的时尚。尤其是公开课,堂堂必有,有时还全程采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严重的走形式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不需要讨论的时候让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忽略了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装模作样,这样合作就失去了价值;有的讨论形式单一,没有分工与合作,小组同学围在一起各说各的,发言者说的津津乐道,却没有一个听众;有的小组没有管理者,一盘散沙;由于优差搭配,有的优秀生歧视学困生,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唱主角,其他学生要么静坐观看,要么趁机做小动作,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在思想上消除这样片面追求热闹场面的现象,注重合作的实效性。

  四、倡导多元课堂评价方式

  当前,“尊重学生”越来越受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课堂评价中,表扬、鼓励蔚然成风,特别是公开课中,“啪,啪,啪”的掌声此起彼伏,“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赞美声不断,几乎没有了批评。表扬与鼓励能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但也不能滥用,有些言不由衷的评价,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作用,还会给课堂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听过一位教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后,师问:“我们身边有分数吗?请大家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吧。”气氛一下活跃了,汇报也很积极,前几位学生说得不错,教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表扬。这时有一位学生回答:“把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教师也给予肯定,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每份也是这个人的1/2。”教师也夸他说得很好,还夸他会动脑。《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自然贴切,合乎情理。显然,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可这位老师对学生的不合情理的回答不但不加指正,还一味表扬。这样的表扬将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表扬,鼓励,适当的批评指正也是必要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风雨彩虹学生都应该经历。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我们应该冷静面对,深入学习,在实践中反思,有反思中成长,促使数学课程改革走上健康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