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王佐兴
【机构】 贵州省湄潭县复兴中学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可以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
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我们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二、审慎的运用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审慎的运用媒体,也会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具体有如下三个途径:
1、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2、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三、追求完美,进行理想主义教育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了最甜最美的生活,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在他们身上闪现出人格美、人性美、追求美等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人格美;杜小康忍受孤独、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学会坚强的人性美;《台阶》中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追求美;邓稼先的甘于奉献,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献身科学的崇高美等。课文中许许多多这样的美好人物形象,其优良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若能让这些光辉形象栩栩如生的站立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受到理想主义教育。
《藤野先生》与《我的老师》两篇散文中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和蔡芸之老师。他们都从事着平凡的教育工作,用自身高尚的师德,人格的魅力,赢得了学生的无限地景仰。《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在时隔20年之后,“总还时时记起他。”认为:“他的性格,在我的心里和眼里是伟大的。”从整个作品来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师德和人格,他不仅赢得了鲁迅一生的尊敬,也赢得了每一位读者的尊敬。《我的老师》作者选取了七件小事,写出: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地展开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她的高尚的人格,也就形象地树立在读者面前。学生学习这两篇散文仿佛看到了无数用人格的力量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的普通教师。他们用人格的魅力画出了一道道亮丽的彩虹;同时用平凡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让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普通人,也能追求完美;平凡的事业,也能铸就伟大的人格。从而受到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觉得做人应当追求完美,要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总之,美学与语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姊妹,开发这块美学园地,利用审美渗透来完成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增强美的教育,才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让语文课堂节节生美,让学生每堂课都获得审美享受、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