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微
【作者】 王 华
【机构】 贵州省赤水市石堡学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践表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探讨。【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新课改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不仅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且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的,步调在教师的安排下比较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克服班级授课制的这些缺点的同时,也避免了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这一缺陷,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了一个互相帮助又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
一、教师讲解注重“启发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在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并不能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讲授是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中,教师的讲授主要在于能激起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迅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为开展小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把握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将学生已经学习到的信息技术与即将讲授的内容紧密的衔接起来,对于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内容的本质、重点进行多次讲授,而且要让班级内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小组代表应当经常性的变化),为学生开展小组间互帮互助打牢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讲,更具有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把涉及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经过学习能够自主解答难题,而且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眼、耳、口、脑、手的共同配合来完成课程任务。同时,对于多数学生学习困难的信息技术内容,教师要及时的再次讲解,并与学生共同重新学习,以启发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而自己解决面对的学习困难,在学生讨论中可以给与学生适当的点拨,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要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学习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认识和理解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然后在各小组内互相学习。通过小组内初步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再次对疑难问题进行变式提问,以考查学生是否通过互相学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总结。由于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实现的,这就允许在同一小组内有不同的解答模式。在小组内,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组内讨论与学习,教师要能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以你的思想换我的思想,结果并不是双方的损失,而是彼此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这样,转变过去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信息技术,这就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求知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应用性较强的知识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行为及情感的控制与指导。常用的方法有:1.观察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具体在做什么,是不是对问题有新的见解,是不是对遇到的问题能勇敢的表达出来,是不是认真的思考同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并且适时的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与学习中来,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鼓励小组所有成员均积极参与学习;2.督促法。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可能仍然得不出结论或得不到解答,或者对于学生的应用来讲仍然是十分困难的,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面临这种状况往往会放弃这些难题的攻克。这就需要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引导学生再学习。例如,设立“专案组”、“秘书处”等等,以帮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三、学习成果的认可
如果设立学习小组单纯的是为了讨论学习,可能会使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小组产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奖励。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奖励,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引起传统课堂教学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学习任务由个体化向合作化转变,而且体现在奖励结构由竞争性向合作化转变。”我们知道,在合作性的奖励中,给每个学生个体的奖励远比个体成员成绩应得的奖励要多,因为通过个体的智力贡献,小组的成果相对比较高。这种奖励有助于在小组内形成集体规范和集体目标,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讲授后,参与学习、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发表见解、具体应用等环节都交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对问题的解答,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体验到了探索知识的艰辛和收获成功后的喜悦,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了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个小组中,不同思维能力、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新的知识火花,使原先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完善。无论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经过小组间的共同学习与思考,原先错误的知识被抛弃,正确的知识被坚持,从而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实践、反复练习,利于学生将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扩展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