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
【作者】 耿昭美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凤凰中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的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初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能仅仅寄希望于课堂,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开展课外阅读。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呢?
一、全面提高认识 明确阅读价值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却有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是读“闲书”,学生认为不如多做几本参考资料,来提高应试教育成绩,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教师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文本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从长远来看,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影响和改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内涵丰富、趣味高雅、品德高尚的人。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从近期来看,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和前提。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是抒发、表达。学生的写作材料来自生活和阅读积累。但学生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恰好是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现行教材的不少课内阅读篇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且量太少,难以适应当前的升学考试。因此,只有改变家长,学生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学生才会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才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课堂精心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激发出强烈的阅读愿望,然后才能养成学生自觉的课外阅读行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学习就会越轻松。显然,仅靠课堂进行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这块“砖”引出课外阅读这块“玉”来。那么如何抛“砖”引“玉”呢?
我们不难发现,平时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对未知的总表现出不屑与茫然,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架一座桥梁,这座桥就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转未知为已知。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如果让学生明白,他们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他们课内的学习,学生肯定是非常乐意进行阅读的。
1、选择有益于巩固课堂效果,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1)依据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教学时,可以补充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以供学生阅读。(2)阅读课文作者所写的其它的相关内容,从而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利于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提高了阅读能力。(3)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似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题材,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但是,教师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因人而异,应坚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2、利用课堂,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的主要工作阵营在课堂,而语文学习仅靠课堂又远远不够,必须借助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只有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水平。以下介绍几种我在教学中常用激趣的方法:
1)以趣激趣法
由于孩子天性活泼,各自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因此必须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的,能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一般来讲,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推荐读物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都调动起来。在自主、开放、广阔的阅读领域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尽情地吸收文化滋养,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并且发动组织学生多交流,多阅读,逐渐从单一兴趣发展为多种兴趣,从单一课外阅读走向多元化课外阅读。
2)故事激趣法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去听。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听者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3)悬念激趣法
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探究欲也特别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涉及课外资料介绍时,可以故意只介绍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在高潮处巧设悬念,有意不告诉结果,引起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急切期待,吸引学生去寻求谜底,在此基础上再推荐课外读物,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教材中也有一些内容是一些名著的节选,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来。
4)榜样激趣法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物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古人“凿壁偷光”勤学苦读的故事;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不仅要介绍名家名人事例,更要介绍身边人物的事例,让爱阅读的同学谈阅读的收获与体会,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收不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采蜜集”、“剪贴册”、“手抄报”,进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教师在学生明确阅读价值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教师阅读兴趣,同时要注意读物的推荐,注重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他们驾着阅读之舟,去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高�*�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