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放飞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张方祥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新桥中学



【正文】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培养呢?笔者结合几年来教学工作经验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体会到数学课堂学习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启迪思维,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用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一次,在准备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判别式》复习课前,我写下了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⑴你认为我们今天所复习的这一节课中,应掌握哪些内容?⑵掌握这些内容有什么方法?⑶你觉得初三中考时应如何考这一知识点?⑷请你自编一道考试题目。初三的复习课枯燥无味,学生每天重复着老师安排下来的“讲—练—评”的固定模式,学生看见这四个问题就觉得很新鲜。虽然开始不知从何入手,但经过老师点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大家很快地投入进去,开开心心的上了一节课。因此,新课程特别重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放飞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二、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

  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做标新立异的二月花,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要鼓励学生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新颖的方法,在独特、新颖中创新。在反比例函数的题目中,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做到这样的题目,很多学生的结果都是。不仅仅是这一题,还又如求等于多少等这一类型的化简题目,学生总是把直接乘以等号右边的数或式子。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让学生理解,改正错误,但效果不太明显。那天学生在做练习时又重犯错误,我不得不把这题再说一次。其实我真的不愿意再说了,所以有点不耐烦。这时有位同学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让我记住,做这些题目时不会犯错。大家一听觉得很新鲜,都叫他快点说出方法来。这位同学告诉我们,他借用整式加减法里的移项法则:“移项要变号”。如表示乘的积是6,求时把从左边移到等号的右边,就把乘变成除以就行了。“移项要变号”一般只是应用在整式加减法里,没有想到“移项要变号”被这位同学巧用在乘除法的计算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看是否可行,这独特新颖的方法很快让同学接受并推广。

  三、学会等待,给学生思维放飞的机会与时间

  思维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我们设计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是具有挑战性,探索性或开放性,才能有创新的空间。但创新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否则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泯灭。所以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并发。我有这样一次的经历:在讲授一次函数性质的内容时我采用了自学方式,把学生前一天做好的作业拿到课堂来,简单的讲评和导入后就让学生观察第一组图象,请学生自由发挥,看谁能找出三个图象的异同,在教师的鼓动下学生越说越多:学生1:三个图象都是一条直线。学生2:它们相互平行,倾斜度一样。学生3:它们都经过第一、三象限。学生4:它们都呈上升趋势。学生举手的人数很多,意见都很多,很零碎,经过师生一起处理和整理后,得到以上关键的5条。接下来再给出第二组图象让学生进行对比,大家发现基本情况是雷同的,只是三个图象经过的象限是第二、四象限,都呈下降趋势。这时学生已把关键的问题看清,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图象的异同与函数解析式中kb的异同进行比较,归纳。学生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学生2:函数y=x,y=x+1,y=x-13个图象互相平行,都经过第一、三象限,都呈上升趋势,即yx增大而增大;……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当学生做笔记时我看了一下手表,啊!这时已超过了大半节课了,函数性质还有一半内容没讲啊,没办法,学生的思想火花刚点着,我不能在这时把它熄灭了。于是就这样熙熙嚷嚷地完成了一节课,结果呢,我才刚把一次函数的性质完成,几乎没进行过什么练习。想一想这节课,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这个课堂是学生的,而我只是在等待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归纳。

  四、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让思维飞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权威。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的“复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记得在教学等腰梯形判定时,课本只给出了关于边与角方面的判定方法。我特意反问同学们:以前的特殊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我们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研究,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本还没给出关于等腰梯形对角线方面的的判定,那么“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成立吗?能作为判定定理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吗?这一下子,教室沸腾起来,许多同学质疑起来。我就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挑战一下这个难题,看等腰梯形有没有关于对角线方面的判定定理。这样很快就有人证明出结论是成立的。从那以后,同学们不时找出许多问题问我,质疑我的做法和课本的做法,曾有位同学发现课本的例题应有两种情况,而课本只有一种情况……“除了老师讲的、书本写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考方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学校教育正是培养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中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