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的趣味教学

【作者】 唐爱华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经济开发区王家坝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趣味;培养
【正文】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对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而言,趣味教学研究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导入具有兴趣性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提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设计好的导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书篇》里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我在教学尝试中认为较好的方法有:

  1、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黄河颂》是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在抗日战争时的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上好这篇课文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上此课时,笔者先请同学们唱《国歌》作为情感铺垫,接着播放录音带中的《黄河颂》配乐示范朗读,其中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激昂的音乐旋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接下来要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也就不难了。

  2、故事引入,让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堂要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主要做法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剖析生活点评大量的经典的创意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从作品中感受创意魅力,增加对创意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语文能力。

  2、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拓展阅读。语文水平的提升仅靠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介绍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网站,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拓展相关知识。

  4、参与比赛。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参赛,在参与过程中检验自身水平,发现不足,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提高。

  三、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作业兴趣

  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我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做到基础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共存,体现作业的思维性、生活性和自主性。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动手作画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搜集查找类。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或课后查找、收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开阔眼界服务。

  3、实践类。各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布置各类的实践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4、想像类。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和延伸课外阅读,促进兴趣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