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杨亚玲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三板桥教育管理中心新长宁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理不清头绪。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完备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节目等。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能力
我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实际讲课时,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4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0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题(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4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让练习融入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菜碟,果盘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菜畦,麦场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求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这样,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欲望。既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的图形”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茶桶、魔方、鞋盒、小球等)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外部特征,再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摆在一起,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去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乐趣,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才能赋予我们的数学教育以强大的活力,在充满危机、挑战与希望的时代不负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