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学生生活 打造理想课堂
【作者】 邱正明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前山乡中心完全小学
课堂是我们的阵地,也是学生长知识、学本领的地方,更是师生一起互动打造理想课堂的舞台。那么,我们理想的课堂是怎样的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只要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了,心情自然舒畅了,就能放下包袱,开动思维活动的“起搏器”;就能挽起袖子、甩开膀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师:要把一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想看老师的小魔术是怎样变成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道:“想”。
只见我转身,一裁,“啪”的一声,就把一个正方形的纸片甩成两个三角形。
师:多好玩的魔术,你们想玩吗?
生:想,我们也会。
师:你们确实会玩吗?玩一玩,让老师也看看。
学生们真的中枪了。
师:老师的绝招都被你们学会了。
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笑的是那么开心、那么得意。此时,我的心里最欣慰,更是窃窃自喜:师生间无隔阂了,零距离接触了,气氛
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
实践证明,凡是所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越紧密,学生越是感到亲近,学习起来越是积极主动,接纳知识的速度也越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选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快乐的学习。例如,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春游的情境:
师:前几天春游,同学们都去了哪?
生1:植物园。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春游植物园的片段吧!(多媒体展示)
先是同学们春游时欢快的场面,接着是老师与两家旅游公司洽谈时的情境:我校有672名师生去植物园,甲旅游公司:可提供16辆大巴车,每辆准乘42人;乙旅游公司:可提供22辆中巴车,每辆准乘32人。
师:从短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一说出。
师:你想挑选哪家旅游公司呢?
生2:甲旅游公司。
生3:乙旅游公司。
师:你为什么要选择这家旅游公司?
学生开始热闹起来,有的运用估算来判断,有的采用口算来判断,有的运用笔算来解答。
甲:42×16=672(人)
乙:32×22=704(人)
因为有672人,所以选择甲旅游公司。
学生们就在这样的热热闹闹的场景中“神不知、鬼不觉”的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根本感受不到身心的疲惫。
三、洋溢生活气息,让学生沐浴“阳光”的课堂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他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时常接触着新事物。倘若我们能把这些新变化、新事物带入课堂,那么我们沉寂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就会具有新鲜感、就会具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就会具有生机活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整合教材内容,及时用学生现实生活的“新酒”装在所学教材内容的“旧瓶”里。例如,教学“求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短除法,尽管学生也能够学会,但给人的感觉是生吞活剥、机械运用。为此,我换用新的教学方式,用多媒体出示信息:小华家有一间长24分米、宽18分米的长方形的房屋,要铺成同样大小的地面方砖,这些地面方砖的最大边长是多少分米?
同样的知识赋予新的内容,使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了“新装”,学生感到新鲜,纷纷跃跃欲试。整个教学过程,一则让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含义,二则加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石两鸟,我们何乐而不为?
四、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
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教学,杜绝空洞的脱离学生现实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课始,多媒体出示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学生纳闷:这是上数学课呀!怎么还有古诗,老师的葫芦里到底要卖啥药呀!在学生疑惑不解之时,我提出问题:你能从这首古诗中找到哪一些数学知识呢?学生顿悟,立即兴奋起来,纷纷陷入沉思,不久便有了“动静”:有的说这首古诗一共二十个字,就有十个数字;有的说他可以走了2里,也可以走了3里;有的说冒起炊烟的可以是4家,也可以是5家;有的说花可以是8朵,9朵,也可以是10朵……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字母还有代替文字的作用,心里挺高兴地。接下来的应用更是精彩纷呈,学生在写招领启示时,更是把字母嵌在其中,真是活学活用呀!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打造主动的、快乐的、“阳光”的、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嗅到了它的芬芳,已经看到了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