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作者】 刘 艳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十四小



【正文】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是一种主动创新、实践的精神,应以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回应时代教育的需求、是当前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那么,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从生活、社会实践来确定语文研究专题、展开独立地研究,充分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这一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就能主动建立起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重于在培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要获取一定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指的是在生活、经济、科技等广泛应用的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能适应生活、学习、实践、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养指的是通过语文知识,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持续发展。这一学习的目标,使得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为语文课程改革理念构建了新的平台,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问题性及合格性等特征,为语文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原认私有策略提出了更这几年来要求。为此,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用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过程性特点及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参与特点,且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其他方式更有效的支持。

  指导乡村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必须注意几点:

  一是以课堂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课堂的特殊的学习方式,它耗时多容量大。小学生的学习科目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科学等,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习要与众多学科抢课外时间、如果把研究性学习完全置于课堂之外、必定出现研究性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致使研究性学习不能继续地开展下去或不能坚持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

  二是教师必须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好后、教师必须重新给自己角色定位。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只是指手画脚,而是要耐心地鼓励他(她)们,帮助他(她)们找准研究问题的突破口,不能一下子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达到探索、研究的目的。

  三是要认真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学习中经过长期的应试现象已使学生形成了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已养成了思维的单向性和隋性,教师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积极地培养学生不断地收集信息、识别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抵制并能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隋性倾向的产生,在整个研究过程应充分地体现出以学习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要适宜。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靠教材、还要自选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选题宁小勿大,其难度要适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研能力,这样,课堂是远远不够,一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及时地升级,将课题的选择向教材之外扩展伸延,且能学会怎样选题,怎样搜集资料。

  语文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并运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达到教育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在研究性语文学习中,要有重要的举措,就能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在生活中的互相联系,并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来实践“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理念。学生能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开展研究,而社会生活现象问题更是研究的源泉。之所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与场景,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这些保持敏锐。

  我在教学实践中,从男女生课间活动的差异、同学花零钱、货店经营时间的情况等都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成为学生研究性语文的对象,这样研究性学习除了有认识功能外还有实践功能,既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还能使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实践,由此获得提高。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有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学习与合作中,教师只能以自己的智能,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者。因此,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上提供帮助。首先应是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才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如怎样通过删、换、添、比等的方式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在了解文字意义的同时,学会如何清楚地表达的方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由此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语文研究性的学习课堂。

  研究性学习课堂能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课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要掌握好运用好语言的本领,使学生能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实践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创设多表演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功能,这样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地发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依靠基础课程、着力基础,通过随课堂、着眼发展、创造,使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生活在不断体验、更新、发展、创造,为他(她)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