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作者】 刘锦锦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正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提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应称赞其勇气,再帮助其分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的小吗?

  (2)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