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文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马玉涛
【机构】 青海省循化县教育局
语文教学是一种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它包括读文教学过程和读文教学方法。其中读文教学过程即组织教学过程,一向是方法论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
还是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中外学者对读文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十九世纪末,德国赫尔巴特的信徒莱因把读文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预备,复习旧课,进行对新课文有关联的事项的问答和解释新字、难词;第二阶段——提示,即向学生提示课文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第三阶段——比较,把新学习的词语句同学习过的词语句进行比较;第四阶段——概括,即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得出结论;第五阶段——应用,让学生练习造句和写短文。另外,前苏联曾把中学文学教学的程序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第二阶段——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分析情切发展过程;第三阶段——结束,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巧。实际上,以前我们在教学过程是有意无意地仿效了上述两种模式。每每分析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作品出处,写作背景等内容;然后老师范读课文内容,正音释词;接着讲析文章内容,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最后布置作业。这种方案虽然把教学更加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几个阶段,使教学成为更富有秩序的活动。但是最大的弱点在于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教改方案相背离的。
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教学过程模式。读是一上课就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让学生积极地从课文中吸取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议是在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就所遇到的疑难进行讨论,切磋和琢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再有重点地到一二组去听听,及时进行启发和必要的讲解。最后,以竞赛来结束教学过程。关于练习,不光是做作业,还必须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的。这个方案是以发扬学生积极性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自学能力。这对于矫正教师一讲到底的时弊,是很有建设性的。对于那些重点中学,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这种方案还是可用的,至今许多学校还是采用这种方案的。但面对农村学校学生素质较低的现实,这种方案就不尽理想了。这就是要求我们寻找一种新的教学过程模式,一条既能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之路。几年来,本人致力于探索这条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之路。现将读文教学过程三种方法奉上,与同行商榷。
第一,本着解放学生,确立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教学过程应尽可能多采用提问法(回答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致,活跃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就会充满积极主动的气氛。大到文章的内容、写法;小到文学常识、正音释词都可以拟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布置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这些问题:《背影》一文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部作品?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如何读准、理解清楚“蹒跚”“狼藉”“踌躇”“不能自已”等等词语?诸如这些问题虽然都很简单,翻翻课文,查查工具书都能准确作出回答,但这样做既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学生熟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又可以提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文章先后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哪一次写得最详尽?车站送别时,“父亲”对“我”讲了哪几句话,各表现了什么?“父亲”过铁道为我买东西时,前后用了哪几个准确的动词,从中可以表现出“父亲”哪方面的性格特征?纵观全文,文章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等等问题。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对于个别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启发。在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教师从文章写法方面又设计些题目加以总结。对文章内容作简单串解,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这样,整个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一张一弛,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二,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指导思想,教学组织过程要敢于打破常规模式。我们在讲授某篇文章时,常常不自觉地落入俗套。总是先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正音、释词,然后按文章写作顺序分析内容,接着讲述写作特色,最后才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本人觉得这样欠妥,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对于一篇篇幅较长、语言较为含蓄、主题不易理解的文章(特别是鲁迅的作品),应当敢于调整教学顺序。可以在导入课文后,立即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去详解文章内容,剖析语言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本着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潇洒地当回教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是课堂学习,课外练习。“得法于课内,开花于课外”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要利用某些文章内容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到了真正的放手。如,在分析《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解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只要以赵州桥为例进行分析解说其特点。至于说明卢沟桥部份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外模仿教师的分析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解读。教师于下一节课利用些许时间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即可。又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只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内容即可。对于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暴雨下主人公挣命的情景)留给学生自己课外完成。待下一节课,请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给其他同学讲解分析。让学生也当回老师。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