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符 美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下八镇中心校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拓展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呢?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我在小学语文《月球之谜》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这就为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让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变得更直观、更直接。我认为,上课时,先让学生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松弛,改变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其次,在教学环节中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设计课件图片,或者利用实物投影仪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最后让播放动画将课堂效果推向高潮,将课堂效果进一步升华。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相关,而且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这时,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学生的直观思维和空间思维,把枯燥、复杂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上课前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设疑题思考,二是视频再现。例如:教《董存瑞》一课的重点段落,我播放录像《董存瑞》英勇炸碉堡的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董存瑞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碉堡,最后用自己的身体为支撑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火蛇一样的碉堡等情景。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比如实物演示,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的,又不能更直接掌握的,我在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兴趣很浓,看得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其次临摹。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能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例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或者在课堂中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此方法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老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总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进行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后,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还要在整合的形式、方式和力度上,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助推器的作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