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作者】 赵政友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百纳民族中学



【正文】

      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内容丰富的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类课文颇多,不好处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处理好这些教材,做到精讲、高效,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实效性?我们语文组展开了“长文短教”的课题研究,我认为此举很有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在“长文短教”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文本处理出发,长文短教,我最大的法宝是优化教学设计。现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读教材文本,获得自身体验

  要做到“长文短教”,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忍痛割爱,有所取舍,精选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抓精要,教出特点,教出效率。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自身必须精读教材,对文本进行精、深、广地钻研,获得切身的心得体会,才能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文本,有所收获。

  如:现代散文《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教学,我精读了五遍。从语言文字中悟透:作者汪曾祺作为外地人,久居北京,熟悉北京人的生活,面对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北京胡同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逐渐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感。我本是湖南人,在遵义教学四年,熟悉了遵义人的生活习惯后,和作者一样,对自身居住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目睹现代文明同样冲击着遵义古城的小巷文化,百感交集。惊人相似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的延伸!带着这种特殊的读书体会,于是我精选出本文教学的德育目标: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采用情感带动法,以点带面,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情进入文本,又以情走出文本,最终一并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个课时就完美地完成本课教学。学生在北京、遵义两个城市文化的对比思考中完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记忆深刻,收益良多。

  二、设置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完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多重对话。而此时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越精炼、水平越高,对学生的激发力也就越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实效性。

  诸如:小说《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小说篇幅长,主题深刻,刻画人物形象手法多样化,语言凝练含蓄,环境描写在主题表现上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堪称经典。品味鉴赏的要点众多,若一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这篇长文,极容易拖疲学生。因而,设置一两个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就十分必要了。我经过认真备课之后,在课堂上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供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即:“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是谁?”要求他们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出发寻找线索,从作者语言文字中查找蛛丝马迹,尽快“破案”。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他们对文本进行“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导学生们网及上述所有的鉴赏学习要点,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时短高效。

  三、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相信学生,放权学生

  这一点,教师们往往在古代汉语文本(如古代诗歌和文言文)教学时,束手束脚。语言的障碍,令老师们很不放心,权不敢放,或不敢放全,结果课时越上越长。其实,现如今的高中生早慧,已具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教材注释详细,加上市场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手中拥有的各种参考资料及高科技电子工具书越来越多,独立解读教材文本一般不成问题。老师们完全可以大胆放手,一改传统“满堂讲”的教学模式设计,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长文短学,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我就感触颇深。这首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课时,我只花了5分钟的时间导入、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和布置自学目标任务,即精读全诗,要求学生们紧扣文体特征(长篇叙事诗),从诗歌情节、人物、艺术手法和语言等角度鉴赏诗歌,如有疑问,质疑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35分钟内自由阅读完文本,5分钟整理出疑难问题。然后,我利用课间十分钟迅速分类归纳同学们的问题。第二课时,将代表性强、多位同学质疑的问题提炼出来,一一交给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后,组员代表发言时,我再及时点拨纠正,强化鉴赏诗歌的技巧。两堂课连上,轻松自如,不仅课堂氛围活跃愉快,学生们还学会了通过自学、合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耗时少,受益多,值得提倡。

  四、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前精心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即“课程开发”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开发课程资源,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必修与选修部分,沟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课前精心预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生成。课前准备是教学高效的基础,两个方面的准备必不可少:一是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二是研究学生。经典文本结构至少包含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显性的、表层的连贯感知,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的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第三层次,就是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这里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

  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阅读文本的过程关键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与作者主体之间由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长文短教,当然,教无定法。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意识到有许多教学设计方法同样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值得借鉴和探讨。优化课堂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