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论小学阅读教学之“本”
【作者】 张 艳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阿弓小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因其教学效益不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他们从未停止过对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提高阅读教学的路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窃以为,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需要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导为本,才能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一、以生为本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具有以生为本的意识,知道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语文素养,基于这个目的,个人觉得:传统的教师先备好教案,然后在课上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一步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等,在教学时则要关注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必要时还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为本,不能面对不同的学生还在反复使用同一篇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千课一面、缺乏创新、高耗低能。要达到以生为本的目的,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
以《珍珠鸟》为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做到了“以生为本”。比如教师看到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所以在教学这样一篇美文的时候,并没有像许多教师一样把重点落在诵读上,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如教学第五自然段:“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这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珍珠鸟妈妈和小珍珠鸟对话的环节,让学生想象珍珠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小珍珠鸟又会如何回答,并让学生带着表情和动作表演对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精彩纷呈,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也加深了。
二、以文为本
阅读教学除了教学对象不一而同之外,教学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课文的体裁、表达的方法、中心都有差别,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作为教师,还应做到“以文为本”,注意到每篇文章的特色,根据文章鲜明的特色设计独特的教学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之前就一定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阅读,挖掘文本的内涵,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的特点,发挥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以文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学生兴趣的熊熊火焰,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文为本,要求教师有效地调动并运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文章,提取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还是以《珍珠鸟》为例,同样的,教师的教学中也能看到“以文为本”的教学本位观。《珍珠鸟》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波动细致精微,蕴含诗情哲理的美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意美和哲理美,引导学生找出了文中许多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特别是拟人句,感受小珍珠鸟一会儿可爱、稚气,一会儿天真无邪,一会儿灵气十足,一会儿顽皮淘气,一会儿又胆小害羞等多变的形象,体会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也感受到了文章诗意的美感。同时,结合文章最后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让学生寻找文中“美好的境界”有哪些,感受这“美好的境界”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文章的哲理美。这样的过程,既能凸显文本的特点,发挥文本的价值,也能让学生在感悟文本之美的同时培养语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导为本
阅读教学要考虑到学生、文本的不同,但教学毕竟还是要“教”的,如何更好地利用文本,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做到“以导为本”,这是我所认为的阅读教学第三个本位观。这里的“导”一定要有艺术性,不能由教师直截了当地灌输给学生知识,一定要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讲究教学艺术,做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的引领,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巧妙地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把备课时了解到的一些资料、信息不着痕迹地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好地实现文本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意濡染、思维创新以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价值。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一位教师的引导就很有价值,他利用文中“摇花乐”这一精美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分析后,文中那种绵绵的乡愁的情感基调就极真切地传递给了学生,学生的内心泛起了缱绻之情、依依之意,真正感受到了母亲“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里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愁。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直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的训练多么重要。
但是也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很小,但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本身就包含认识功能,想象功能和情感体验功能,或者说,这三者本来就是语感能力的组成部分,有些课文有些段落,学生以他们的语感能力就已经能认识、能想象、能体验,那么在朗读中训练时,就不必再在这方面下功夫,否则,就多此一举,枉费时间了。
总之,阅读教学以学生、文本、教师的引导为本位,就是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重视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以及用教学智慧创造艺术的课堂,三者互为依托,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