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之我见

【作者】 李慧萍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教师培训中心



【正文】

      语文中学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可谓篇篇经典。就教学而言,精讲经典,让学生深入学习以掌握经典,甚至让学生背得记下的笔记,都说教无定法,倒也无可厚非。但是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毕竟有限,故而学生学得再好,也仅仅局限于课本。至于古典诗词究竟怎么个读法,大多学生往往不得而知。所以,我认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应该讲经典,更应该教授阅读经典之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也。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浅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分享。

  教授阅读经典之法,应当讲究有清晰的步骤,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让学生知晓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地去阅读,每一步骤究竟应该读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算达到了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我提出了“三步阅读法”,那就是“读意象”、“读技巧”、“读情感”。

  一、读意象

  读意象,也就是要求学生读懂字面意思。为了读懂意象,首先就得了解意象的类型。因为不同意象所读内容是有区别的。我把意象分为三类,即:景物类、生活类(叙事类)、人物形象类(戍边将士、游子思妇、迁客骚人)。那该怎样去读这三类意象呢?

  对于景物类意象,首先要求学生找出古典诗词中的景物,即找意象。同时告诉学生景物类意象的三个特点:名词,中心词,眼前的。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它其中的景物类意象是什么呢?是“床”,是“明月”,是“月光”,还是“霜”呢?又如马致远《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景物类意象也就容易找到了。其次,是思考景物类意象的特征。因为每个景物类意象都附着文学家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是极具个性化的,所以有必要思考景物的特征,这也是读懂景物类意象的关键环节。把握景物类意象的特征方法有二。一是在字里行间找,即寻找意象前后的动词或者形容词,以了解意象的性质、状态等特征;二是结合远近高下、动静声色、明暗浓淡和虚写实写这四个短语思考意象的特征,思考其是否具有层次感,是否具有动与静的结合,是否具有声音的模拟、色彩的描绘,是否具有虚实结合的特征。最后,还得思考景物类意象的作用。是交代了时间、地点,还是营造出了什么氛围,从而衬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于生活类意象,即叙事类意象,主要是了解中心事件,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杜甫的《兵车行》就是通过诗人的所见(送别图)所闻(“点行频”)来表达对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的社会现实的揭露。

  对于人物形象类意象,则需了解描写内容,包括: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就是古典诗词中描写了人物的哪个方面。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满纸酒言,即是人物类意象的语言描写。诗歌正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一个狂放不羁而又满怀失意的诗人形象,从而表达怀才不遇的慨叹。又如宋代胡铨的《好事近》(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就是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好人才”(朱熹),从而表达出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注。

  二、读技巧

  鉴于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上对古典诗词中运用到的技巧讲解十分繁杂,学生又很难理解这一现状,我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一想修辞,二想抒情方法。而把一些不常见的表现方法、写作手法,如:白描、烘托、渲染等做了相应的删减,这样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先说说诗词中的修辞方法。为了让诗词中的意象(景物、事件、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从而有利于委婉传情,诗人必定会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反衬、对比、用典、夸张、借代等等。这些知识只要通过修辞的专项学习,学生是能把握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比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拟人,“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中的夸张,“蝉噪林愈静,鸟鸣涧更幽”中的反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对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借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的用典(借指不顾家国败亡而醉生梦死)等等。

  再说古典诗词中的抒情方式。都说“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中的情感就必然与意象发生联系。结合意象类型,就有了“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人”、“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由于景物类意象中有些内容,如:松、菊、梅、兰、竹、荷等,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诗人词家要借助它们来抒发情感,则属于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因此,我们不妨把“托物言志”当作是“寓情于景”抒情方式的变化形式。

  说到抒情方式,那还的说说诗词中的意境问题。通俗讲,意境就是诗人词家的主观之“意”与诗词中所写之“境”(景物、事件、人物等意象)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美好艺术感染力。它包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物我两分”;而“无我之境”就是“物我为一”。如“悲秋”就属“有我之境”。而“秋悲”就属“无我之境”。

  三、读情感

  在完成以上二环节之后,就进入到“读情感”这一环节了。要想读懂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方法有三。

  其一,整体感知。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无外乎积极格调与消极格调两类。如以“春”为题材的诗词,其表达的情感无非爱春、赞春与惜春、伤春二格调;边塞诗无非要表达杀敌卫国的英雄主义和思乡思亲情结;送别题材的诗词无非要表达依依惜别的神情,其间要么表达对友人的依恋,要么表达对游人的牵挂或者祝愿等等。

  其二,字里行间找。就是在诗词中找出表达诗人词家感情的关键词语,如:思、悲、伤、哀等等。

  其三,特定之景表特定之情,意思是说景物类意象与表达的情感之间有对应关系。如:“月”对应的情感是“怀远”;“柳”对应的情感是“惜别”;“落花”对应的情感是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或昂扬向上的精神(“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见王安石《北陂杏花》)。诗词中有时以“水”喻愁,以“雁”、“杜鹃”喻相思,以“鹧鸪”喻离愁,以“船”喻漂泊,以“梅”标榜清操高节,以“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见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等。明白了典型意象与情感的对应关系,自然见意象而知情感了。

  总之,教学古典诗词的阅读之法,无非是想让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形成相对完整的整体印象。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我们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意象”、“读技巧”、“读情感”,做到有步骤、有针对性,灵活运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