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说“木叶”》教学设计

【作者】 熊 姿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正文】

      教学目标:

  1、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行文结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象的象征涵义)

  2、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涵义。

  一、导入: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自主学习:

  1、找出这篇文章中的疑问句并做上记号。

  2、作者为了说明“木叶”这一意象的特征,将其与什么概念进行比较,这些概念都有何意味,在课文中找出并做上记号。

  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学生代表发言:

  预习题1、木叶是什么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首先说明“木叶”是什么,接着分析为什么“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或诗词中为什么“木叶”出现的频率更高)。

  预习题2、“木”、“树”、“落木”、“木叶”、“树叶”

  提示:第四、五、六段

  板书:

  木叶—————————————疏朗

  树叶—————————————绵密

  预习题3P4647第四段:它放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P47第五、六段: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课文小结:作者先发现“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这一问题,然后提出疑问:“木叶”是什么,接着用了一系列的“为什么”来分析问题,最终得出了结论,我们一起读出来: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生齐读时教师板书)

  木叶—————————————疏朗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树叶—————————————绵密

  这种行文思路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借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讨

  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或者提示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木叶”和“树叶”的区别吗?还有什么深层涵义吗?)

  明确:因为诗歌具有暗示性。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五段第一二两句。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觉得好不好?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关于诗歌的暗示性,其实我们积累的也不少。比如古典诗词中关于“月”的意象。同学们可以回忆下我们所积累的诗句。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代表思念家乡,或者亲朋好友。

  但月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你们觉得是圆月更能体现这种情感,还是缺月更能体现呢?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成。

  四、延伸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比如“梅”“柳”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1、梅

  如:王安石《梅花》  陆游《咏梅》  王冕《墨梅》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2、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

  “条条有情”。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五、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古典诗词中关于“草”的名句名篇,并简要说明这一意象的暗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