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国林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漆碑乡中心校



【正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教育价值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其现实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作用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Fre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沉重的负担,因而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给予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前,我让学生光猜想“三根木棒能否一定组成三角形”,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上课时同学已准备好木棒,经过小组讨论后我便问:“大家对这一节课有什么体会、看法或结论?”这时同学们畅所欲言:“我的三根木棒能组成三角形。”“我的不能,不知为什么?”“我有办法,把较长部分截去一部分就可以了。”“一部分是多少呢?”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长应该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促进了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2、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就要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思维的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习惯。

  3、有利于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如在讲到“利润”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作社会调查,获得利润的知识,自主探究利润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已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二、教师补充问题的作用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1、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受阻现象,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办“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调整思路,另谋出路。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数。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找途径,就无法学习。

  2、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和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人的直觉相反的数学问题,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圆时,我们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假如我们在地球外面套了一个大球,它的大圆周长比赤道仅长1米。问地球和它外面套的大球之间的空隙能不能钻过一只老鼠?

  这样的问题学生凭直觉会说:不能。然后引导学生去计算,学生计算后才会发现居然能够钻过一只老鼠,从而让学生体味数学知识的妙用。

  3、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提示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的广泛获得及广泛的迁移实现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依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也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用时反思,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5、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热情和信心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解决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攻取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今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得先从提出问题开始,让“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