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赵 芳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核桃彝族白族乡新桃小学



【正文】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他人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关于某个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那种满堂问、进行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非改不可。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如此坚持下去,全班定会形成探究的氛围,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新课改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如教《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教师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②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④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狡猾凶残的丑恶本质,还启发学生思考:今后,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三、新课标中的横向拓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潜力品质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在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教师只有抓住小学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认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性、开拓性人才奠定基础。如教学《刻舟求剑》时,设计了一个“你能替那个人想想办法把剑捞上来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此时,当学生认为该把船开到当时掉剑的河面上去,然后让会游泳的人潜入河底寻找、打捞,但有两个学生的办法却颇具新意:或把一块大吸铁石栓在绳子上,然后放入水中把剑吸住拉上来;或再有学生让为设法让河水改道,使剑自己露出来。这些办法也有许多毛病可挑,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其中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闻的差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是培养思维独特性的有效方法。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独特性

  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学生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这是创造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为使学生思维具有这一特性,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做出某种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造力的萌芽,我决不肆意扼杀,而是及时表扬他善动脑筋,发表了与众不同见解,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而是大胆地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别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能够从中敏感地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文,不迷信和盲从老师、同学的意见和结论,敢于对课文、老师的意见提出批判质疑。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