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的实效性教学

【作者】 谢光建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小学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教师的教材阅读和理解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学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先“模拟”学生阅读的过程。如理解课文的意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内容;研读句意、段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做课后练习。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课后练习。遇到无从下笔做答的问题,看不明白的问题用笔记下来。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参考都无法提供的。然后再提炼问题,确定训练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探究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很难做到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总是先默读一遍,默读过程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因此,不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就很难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只有掌握默读的种种方法,才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水平,默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词句子时,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默读完一层或一段文章之后,需要想想这一层和这一段的主要意思;还有时需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看有关书籍和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间读参阅法。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做到胸有成竹,这时,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做相应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一堂课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这就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定。当然还与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是密不可分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中的魅力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以切实发挥上述四方面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的乐学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行之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