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祖荣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化起小学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要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及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能启发学生心智,调动思维积极性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讨论,减少讨论的盲目性。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时表扬爱思索的同学,让其享受思考的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消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他人的依赖性。学生思考意识的确立、增强,为其语文水平的提高及其自我发展铺平了道路。另外,优化问答过程,避免无效的问答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无论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最终都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其荡起思索的涟漪,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深入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内容,发展学生思考能力

  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认知和体验学习,体验性学习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在亲身经历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传统的对知识技巧的分析与灌输截然不同,是让学生用活的方法学习文本,学生在理解、创造、构建、体验生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如《草船借箭》一文,文中描写了各怀心术的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让学生广泛开展体验性阅读,透过文字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周瑜对来江东做客的诸葛亮设计陷害,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明知三天不可能造十万支箭,却偏要面对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不但不揭露,反而故作不知,而是欣然应允,诸葛亮明察秋毫,按常人该怎么做?诸葛亮的神态应是端庄和蔑视周瑜的,对已经接受的任务,常人是赶紧组织人力、物力加紧赶造,而诸葛亮怎样做的呢?他是独辟蹊径,向敌人借箭。向敌人要箭,一种是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另一种是逼迫敌人交出箭来,这两种方法都不行,诸葛亮采用的是诱敌送箭之术,顺利地按时交付了十万支箭,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诸葛亮大智大勇的借箭之举,体验周瑜的险恶用心,体验鲁肃先为朋友担忧,后为朋友欣喜的心态,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魁力。借箭成功之后,让学生再进一步开展体验性联想,周瑜看到诸葛亮按时交上的十万支箭,是高兴、是嫉妒、还是有其它感情呢?根据文中的描述,学生说到:“周瑜看到诸葛亮先生交上的十万支箭,面带笑容连夸诸葛亮先生英明,但心里却妒火中烧,心里想到:“诸葛亮你才是我最大的敌人,等到打败曹操之后,无论你有千条妙计也要杀掉你”。学生分别对三个人物的心理做出推断,提升了阅读感受,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加强。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较有难度的问题提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讨论或个别回答。教者应留出一段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冥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余地理解语言文字,组织内在语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空白”,或叫“静潮。有些教者在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中多用讨论而不用“静潮,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能是觉得讨论显得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好;而“静潮易让人感到课堂冷清拖沓,教法不当,教学不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空白”处正是学生思维拓展、想象驰骋的天地,只要教者引导得法,学生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许多奇思妙想。一堂课中,既有冷静深刻的思索,又有热烈愉快的讨论,一张一驰,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教给阅读创新思维方法

  如在课文《乌鸦喝水》教学中,就可以借助“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方法,启发学生观察插图寻找更多的喝水途径。或者联系生活,“假如你在野外遇到了类似情况,你要怎么做?”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使孩子们不自觉得有了野外生存的经验。

  再如课文《司马光砸缸》中,对于救人的方法,孩子们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说:“砸缸多危险,砸伤人也不好啊!”有的说:“找跟绳子拉上来比较安全。”虽然他们的想法很幼稚,但这不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展示吗?教师在《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提出的“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本身就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是创新的表现。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或老师提出),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结合自己的思考,作出独到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这样,创新的火花才会越燃越旺。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美国教育虽然不尽100%成功,但他们的学校注重培养动脑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搞研究”“做科研”,出个题目让孩子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汇总,得出结论,这些本身和美国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东西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把握一切契机,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培养学生良好思考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

  [2]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

  [3]第斯多惠:《德因老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

  [4]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