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建设
【机构】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
【摘要】作者通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例如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知识结构的残缺,学生学习品质的被动,学校评价标准的单一等等都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从操作的层面上提出了几种做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涵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要努力使学校评价标准多元等。【关键词】问题意识;知识结构;学习品质;评价标准多元;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高频词,共出现了55次。而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那么怎样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探究意识的淡漠,探究意识的淡漠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张扬学生个性,改变“听话教育”的方式。我们的家长、老师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孩子,要听话”。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本意是让孩子懂事、守规则、讲秩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教育中,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整齐、划一、方便、省力”,我们便把听话无原则地“迁移”到了整个教育过程中,滥用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我们的教育成了“听话教育”,学习成了“听话学习”。听话教育的泛滥,严重阻滞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抑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剥蚀了学生的独立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听话的诱导下,家长、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学生不再思考什么,也不会有疑问,有的只是一味地服从、无条件地执行,更不要说再去作什么质疑与“抗争”,一些时候自主学习实际上被接受指令学习所取代。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天性”“淘气本性”,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
2、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切实改变过于重视成绩排名的状况。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反反复复强调要减少考试,我们的学校、老师却依旧是变着戏法地考试,不能“月考”,“小考”,就改成“学情调研”、“学情分析”等等,考试照样“涛声依旧”,为什么呢?因为学校、家长评价老师的重要标准仍是老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排名。成绩本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其功能在于诊断和调整,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当下的现实却是考试盛行,排名盛行,排了学生排老师,分数排名已经演变成了教育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压倒性监视和控制权威,教育便日益远离滋养人德和智慧。所以,一切围绕考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和反复的重复练习,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课堂效率,但都很难跳出这个怪圈。一节课下来,老师会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往往齐声回答:“没有啦。”在分数排名的驱使下,我们的学生不会质疑,不敢质疑,缺乏独立思考和想象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过分强调分数排名的作用会泯灭学生的问题意识。
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切实改变教育过于功利的状况。老师的教呢,不少是为了班级取得一个好的名次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或获得职位的提升等等而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被选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学习方式不屑一顾,从而拒绝、排斥课程和教材以外丰富的知识和意义世界,从而否定了最大化获取知识的价值追求,也就否定了掌握知识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学生的学呢,中小学学生为考上名校而学,进了名牌初中就差不多进了名牌高中,进了名牌高中就等于进了名牌大学,而大学生呢,则是为了考各种证书而学,以便于找到好的工作,考研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考,知识的增加变成了趋利的工具,真正对学术感兴趣的不是很多,能够在学术创新,知识创新上有所建树的就更少了。在这种背景下,知识的增加反而会压抑人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本来,我们的学生走进校时象“问号”,但到了毕业时却象是“句号”。
二、要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涵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智力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是很高的,但是当中国的孩子们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条教育的“流水线”的“加工”之后,整体的“产品”质量却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就是当我们的学生在为考试得高分而拼命地算题、背书的时候,人家的学生却在那里高高兴兴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着他们的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在美国,学生直到大学三年级才进入专业学习,在此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 “通识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都被称为科学课,淡化学科界限,随知识的加深,学科分类才明显起来。在美国,人们将学习与休息时间分得很开。课堂外、节假日常可见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参与群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培养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为目的。暑假期间,美国许多大学为中小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这是美国暑期大学校园的特色。课余活动多以集体性和实践性强的项目为主。美国人很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主张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品质。而我们的学生,却因为应试的原因,小学科不断受到应试科目的挤压,新学科不能开设,文理科过早分离,学生生活常识欠缺,人际交往能力缺失,艺术修养能力低下,导致了不少“没文化”的读书人。
因此,我们要由重“知识教育”向重“文化教育”转轨。这样做并非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无知必定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知识教育重知识再现,轻思维培养,重灌输知识,轻质疑精神,过于注重规范化的试题、标准化的答案,渐渐让学生的思想丧失了批判性和多样性,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而文化教育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里,弹琴不是为了加分,跳舞不是为了考级;在这里,没有强求一律和苛严的规训,建设性、创造性得到认可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在这里,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在这里,每一件事都变得那么“纯粹”,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如果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有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具备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要努力使学校评价标准多元
社会评价标准的窄化、庸俗化严重阻碍了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现今,学校、学生、家长及初会各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分数本位,学生的前途基本上由他的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成绩决定,走入了社会就看他能不能挣到钞票,能不能当个官,学而优则仕,商而优则仕,研而优则仕成了不少人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很难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虽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社会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学校评价标准多元化。
1、学校评价标准多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紧密关联的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无优劣好坏之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指导帮助学生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它领域迁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好坏为唯一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身心素质等其它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这种综合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学校评价标准多元,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起点不一,发展历程不同,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评价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衡量学生的准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实要求只有评价标准多元,才能很好的满足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的要求,只有评价标准多元,才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保护学生的个性活动时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学生个性发展正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3、学校评价标准多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 ,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 样样搞统一,………,不允许有独立见解 ,更不允许象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这段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只有评价标准的多元,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不过分强调每个人都要样样都好,不会要求样样搞统一,才能把孩子们从小训练得不那么“驯服”,不那么“太听话”,才能允许孩子们有独立的见解 ,甚至象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而人的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教育对人的成长、成人、成材、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涵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要努力使学校评价标准多元化……,让学校教育生活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顾云虎.学生成绩排名是对知识教学本质的异化[J].《人民教育》, 2014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