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注个体差异,开发个性潜能
【作者】 邵 莉
【机构】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贾楼小学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确立了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发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和活动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好个体差异、个性发展与开发个性潜能的关系。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开发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关键词】个体差异;个性潜能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也是现代文明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个性的发展决定人的能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是人的潜能开发的基础,只有提高了个性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人才观念和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学生个性潜能。这样,才能为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才能“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不是一味埋怨学生。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智慧和弱智慧。学生智慧的多元化,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层次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因而美术方面特别突出,有的学生因为语言发展较好因而语文方面突出,有的学生因思维严谨、逻辑性强而数学方面突出……如果我们忽视学生是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生命个体,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抹杀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本来进校时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是课堂显著特征。所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努力追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程度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科本位的位置上,对学生作出片面的评价,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感情。这样,不仅抹杀掉了学生之间的程度差异,还至使学生在学习中因得不到充分满足而饥渴、因达不到要求而痛苦万分。因此,我们承认学生的程度差异,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称赞和鼓励。
如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开发个性潜能呢?在教学中,要正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制定多元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其最近发展区,灵活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要求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于优秀生要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例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文,对学困生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除达到以上要求外,还应激发他们对诗句进行鉴赏。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的学习。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2.在课堂上开发学生个性潜能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课堂上教师可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样?”、“你觉得这位同学的解法(或说法)是最好的吗?你有更好的想法吗?谁还要做哪些补充”等。当教师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2)分层引导,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分层优化,特别是充分鼓励那些思维滞后的学生。?在讨论提问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提问时,还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尽可能做到教给他们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满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学习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所以,课堂应是一方沃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使每棵禾苗茁壮成长。?
(3)设计开放问题,呵护创新嫩芽。在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要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蹲下来以一双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不要过早地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而应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学生的挑战,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小心呵护学生萌发的创新嫩芽,期待学生的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的闪现。课堂教学中,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用赞扬的眼光审视学生,用商讨和赞扬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捕捉课堂中不断生成的、发展的稍纵即逝的信息资源。如果这样,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充满生机的。
3.在客观的评价中张扬学生个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应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可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或者全班掌声鼓励。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 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水平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学生作业评价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同一知识允许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对学生正确解答题目的不同途径都要给予适当的认可。还可以尝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扬优点,及时改正不足。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2002年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2年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