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少儿抓起
【作者】 陈发文
【机构】 贵州省遵义县石板镇中心小学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更迭换代,要求每个人必须学会阅读。谁不会阅读,谁就无法获得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阅读当从小学生抓起。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是课堂阅读教学,这是最基本的形式;二是课外阅读,它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重视这一环节,原因在于课堂阅读往往受到诸多因素限制。首先,教材规定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落实,任务必须完成,而课外阅读则不受此限制,它灵活多变。其次,教材规定了篇目,其题材、形式虽然多样,但毕竟数量有限,容量有限,有局限性。表面看来似乎是“窥一斑可知全豹”,其实,若未曾与豹谋面,肯定不知那斑为何物;第三,课堂阅读受时间限制,每堂课仅有四十分钟,而且学生是按老师的“旨意”去读,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自主思考寥寥无几,偶有个别学生提出异于老师的想法,老师或是无暇顾及,或者“你下去思考思考”打发了之。而课外阅读则不然,其目的性并不是很强,没有规定要达到什么程度,学生的背景知识多些,理解能力强一点,可能吸收得多些。再说,学生读那些篇目没有硬性规定,可以自由选择,况且时效性不是很强,你可以今天读完,也可以明天读完。阅读的方式可以不同,可浏览,也可精读。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多可少。当然范围大一些,内容丰富一些,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充,也有助于课堂阅读教学。
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世界里,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很贫乏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信息闭塞,使得他们孤陋寡闻。在农村的老师都会发现,一年级时,在许多学生之中。其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差异,可二年级以后,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稍加分析,可知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存在差距所致。要消除这种现象,只有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知识,增加储备。
再从发展的眼光看,有的儿童在家庭作业上所下的工夫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各科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并非这些学生有过人之才能,而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社会对少年儿童关注程度前所未有。然而,人们会遗憾地发现,有不少“问题儿童”除去其他因素外,与他们的精神生活范围的狭窄和内心空虚直接相关,使他们容易染上不健康的东西而产生不良行为。所以,要大力提倡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新课程给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教师可把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时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把兴趣与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有趣的阅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利用下午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或是星期六、星期日组织学生在一起,给定篇目,分组阅读,相互交流。
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低年级以3至5人为宜,因为是共读一个篇目,或一本书,人多了不便操作;2.至少一名拼音较好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及时排除文字障碍;3.各成员阅读速度相当,有利用整体协调一致;4.设置一名认真负责而又较权威的组长。读完一个篇目之后,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复述一遍,讲一讲,其他学生则适时指出其遗漏或错讹之处,如此一来,必会引起争议,这是好事,可以强化记忆,提高认识,促进表达,激发表现,发展思维。
进入三、四年级后,小组人数可以减至2至3人;五、六年级就可以实现独立阅读了。这时可稍提升至谈心得、写体会。
二、课外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律能力还不高,需要建立阅读期间的行为标准来维持阅读的秩序。因为在启蒙阶段,不同的学生对读物产生兴趣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有的时间长一点,有的则短一点。因此老师不能统一要求,要多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不能管得太严,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要宽松,注意激发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积极方法是尽快教给学生阅读技能,具体要求是:1.每个篇目要连续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3.老师巡回指导,遇有内容距学生太远,学生无法逾越,教师要介绍背景,并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他们排除障碍。4.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要讲给他人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角色、主要情节应该知道吧,不然怎么讲呢?若能这样,目标阅读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三、课外阅读的材料选择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这是一项很慎重的工作,要考虑时段性、可读性、健康性。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是逐年增加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要遵循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的规律,在选择材料上应有不同。一、二年级时,选配有插图,有注拼音,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类读物;三、四年级于此类似;四年级以后,不必有拼音注音,选材也可以广泛些,但仍以儿童读物为主。
学生读什么书,读哪些报刊杂志,最好是老师推荐的,要由教师严格审查,标准是要健康、向上,给人真、善、美的享受,能启迪智慧。目前市面上儿童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教师要把好关。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亮的灯。把人引向美丽的人生之路;一本不健康的庸俗的书会致人误入歧途,这点早有定论。如发现学生学生接触不健康读物,教师处理时要讲究策略,切忌简单粗暴,要耐心指出其危害,教会他们如何识别,使他们增强抵御“精神病毒”的免疫力,保证学生心灵的健康、纯洁。因此,好材料好书籍的阅读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