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 常 昀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朱明初级中学



【正文】

      语文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兴趣低。我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觉得要改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面貌,必须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如何呢?又该如何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去改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也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第一种——设疑激思法。如讲《最后一课》时,我这样切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最后一课’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第二种——讨论启迪法。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便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必定会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对于课堂教学。我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法之一。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用游戏活动激趣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艺术。其中较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游戏活动激趣法”。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在课上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当有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时,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我常叫走神的学生即兴表演或课上卡拉OK,给其他同学提神并收回走神同学的心。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赵本山的幽默小品还是郭德纲的相声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也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等。除此之外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背诵比赛、故事会、办墙报、书法比赛、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这些游戏性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了。

  五、给学生充分体验语文活动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体验语文活动的机会,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身参加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总之,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去运用。如果方法得当,学生怎能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