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作者】 梁俊杰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辅处乡初级中学
【摘要】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对学生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与净化。因而,音乐应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创造力,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乐和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本人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创设和谐、愉快的音乐课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创造,感受音乐之美。【关键词】理念;快乐;创造
音乐是有感而发的一种语言。正如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感情火花。”音乐是情感的极佳载体,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喜欢音乐更喜欢上音乐课,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学会创造。
一、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三、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生满怀期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如何让学生会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 ——同窗三载—— 十八里相送 ——抗婚 ——楼台相会 —— 化蝶……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高潮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其次,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创设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如:唱歌课《让世界充满爱》,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首歌曲总是出现在献爱心捐助活动中呢?”并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歌词,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分成小组去分析歌曲,聆听录音范唱,学唱歌曲,每个小组根据理解、分析的情况,设计出演唱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展示阶段,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男女生唱、齐唱、领唱,有一个小组做到了表演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所有学生在温馨、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思考、在创造中学会知识。
四、发挥学生幻想、培养创造力,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涵,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个作品或演奏同一个作品,自己和他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新课改后,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欣赏的特点,对每首作品让学生去联想,欣赏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欣赏《九寨沟音画》这个作品时,因为九寨沟是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把其它著名的地方用音乐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在检查作业时,学生热情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到黑板上写,“美丽的武陵源,田园风光,秀美和谐,翠竹依依,炊烟袅袅,令人陶醉。” “美丽的丽江古城,郁郁葱葱,花木清香,古朴壮丽”等,那虽然只创编了几小节甚至一、两句曲谱和歌词,但都非常认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和实践意识,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例如学生在学完一首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然后再填上旋律,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五、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要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体会音乐。如在欣赏《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孤独的牧羊人》中,我结合另一首主题歌《do re mi》,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好,认为这样进行音乐教学和学习很快乐、很轻松。这就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利用空间和人为创作下进行的情境音乐课,让每个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体会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总希望老师能发现他、重视他,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成功和赏识。因此,音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扮演、体会情境的机会,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更宽广、更美好的天空。
六、运用媒体技术,创设良好情境
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自我意识比较强,如何引领他们走进音乐课堂,品味那精彩的音乐人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锻炼的机会,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特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跟着信息技术网络去感受,去理解,去表现创造音乐。
总之,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愉快的学习,避免那种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王国里开始自由地遨游。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程子美;和音乐在一起的乐趣[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0年05期
[2]裴海青;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3期
[3]《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春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