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作者】 张 恩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第五中学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但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正变得公式化、程序化,严重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革新诗词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借以提升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浓缩了文化精华的代表——诗词更是备受关注,民间一直就有“唐诗宋词”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崇。就初中诗词学习而言,由于当前教材上所选取的部分古典诗歌的写作时间与学生的时代间隔较远,且传统古诗词教学多采用“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侧重点放到字、词、名的解释及用法上,很难从整体意境上来理解诗歌的美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期寻找到合理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基础
学生一旦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技能的学习拥有了兴趣,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之中, 并且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有关的探究和摸索。 初中很多学生慢慢开始喜欢上流行歌曲甚至是一些民俗歌曲, 那么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借助歌曲导入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月满西楼》这首歌曲其实就是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相残) 为歌词一首民俗歌曲。所以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 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歌词的细腻美和填词的精到之处。 学生在这样的歌声中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在歌声的带动下,学生甚至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这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相残)这首词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当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听歌写歌词。完成这一步后,再让将这首词完整地展示在黑板上,从而进入到教学之中。这样的方式是激发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借助歌曲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是有效的方法, 同时借助歌曲帮助学生回忆起旧的知识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披文入情,激发情感
诗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是诗人内心感情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感情是诗的本体生成与构成的主要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包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
三、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事实上,只有抓住关键的字词,才能从意境上更加准确地鉴赏全文。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对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一)体会语言美。与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形式更加讲究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感十足。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标准化阅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品读,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领略诗词意境。
(二)体会画面美。在众多诗词描写中,画面描写是每首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内容在自己脑海中去勾勒一幅场景画面。如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幅广阔无边的大漠画面。
(三)体会思想美。古诗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是以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区分大是大非。
五、由表及里,感知情感
诗词中人物精神方面,特别是内在的心灵美必然会表现到外部,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美感的门户。诗词课文中层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有“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周总理;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陈毅元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的隐含形象,从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理解诗人通过多种手法对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嘲讽与批判,实际上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美,因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特别的审美价值。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剖析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这就能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对诗词情感美学的感知能力。
总之,诗词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逐渐体现出来。因此,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学好诗歌,才能真正走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真正体会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