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 王丽芬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牛场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熟练的读书能力

  读书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知识经济增长很快的时代,要求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教给阅读方法,使其读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引导学会选择读物。浩翰的书海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读物,才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可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等。其次,要引导学会选用读书方法。要教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及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要指导学生阅读时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思考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想想你对哪篇文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理由是什么?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第四,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或编写提纲,或写读后感。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开放学生的双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地说,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文实验。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更形象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装水的脸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小秤),把实验带进课堂,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书,然后对照书本动手演示,在实验中自主地获取了新知识,体会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同时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2、动手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同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了《琥珀》一文后,鼓励学生自制琥珀,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到各种昆虫,用酒精或福尔马淋浸泡,把昆虫放入模具中,然后熔化松香煤田浇铸,再用浇好的东西从模子里取出来,精心打磨,这样,一件件有创意的艺术品就诞生了。在动手制作实践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表现自我,培养表现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天性爱动,而且特好表现自我。因此,教师在课内外要让学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充分的自我表现中培养实践能力。

  1、在竞争中表现。小学生好胜心特别强。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可经常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比如学完了第十一册《古诗三首》后,我根据课后的先做题“比一比,看谁在三分钟内背的古诗多”举行了一个“古诗背诵擂台赛”。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背诵热情空前高涨,各种题材的古诗都有,且背诵得有声有韵,声情并茂,激发了背诵古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同时感受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2、在实践中表现。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展现中培养实践能力。一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办相应主题的手抄报;也可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办报,如学完了《草船借箭》,让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小组合作出一期“三国人物纵横”的手抄报、图片展览等。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学生结合相应的重大节日、传统节日或相关的主题活动办墙报,出黑板报。三是开发校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社会上的英雄模范、能工巧匠、亲戚邻居、普通老百姓,了解他们坚持岗位,乐于奉献的动人事迹;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进行科学小种植、小养殖、小试验、小革新等),手工艺和自我服务劳动,鼓励帮助他们在这些劳动中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多种形式内容各异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得到发展,还增长了才干。

  四、引导口语交际,发展交际能力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口语交际是进行交往的基础。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因此,都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交际,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在同桌、小组、大组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中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其次,要创设情境,在互动中锻炼。如在训练《购物讲价》时,可设置去“农贸市场买菜”的情境,去“百货商场买玩具”的情境,去“超市买饮料”的情境等,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或主动问价,或热情作答,双方讨价还价,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会了交易和适应市场经济等生活技能,还丰富了学生生活经验,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第三,要注意内外结合,拓展延伸。如《当小记者》,课前先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为进入课内的口语交际作准备;课后鼓励学生采访校内其他老师、同学,校外人士等,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为指导,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与体验,感悟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