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营造感恩环境来促进学校德育环境的良性发展
【作者】 张 杰
【机构】 贵州省盘县盘江镇中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使美好的校园环境变成一本能影响学生观念,制约学生行为的生动教科书,这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每一所学校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些激励学校教师、学生进步和发展的主流思想就是学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无论是那一类型的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都会把培养会感恩,能知恩图报的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都会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出一定的环境,感染和教育学生。那么,作为学校文化的氛围的营造和思想的提炼的德育部门,学校“感恩”的环境如何营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感恩”显性感恩环境的营造
显性的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是我们走进校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它包括学校的建筑物与布局及其风格,文化设施,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绿化与美化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师生的观念与行为。当然,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开展的主题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主题,要在学校营造一个“感恩”的文化氛围,而这个文化又不能影响学校大的文化环境,最终达到影响学生,促进学校德育管理的目的。我认为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主题文化
不难理解,主题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思想文化,也就是一个学校德育主题。
以感恩作为学校文化或德育的主题,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感恩的文化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外部环境。这里指学校外部可视的墙体及宣传板块,在这一方面上的文化环境营造,要以“感恩”这个主题,衍生出一系列的“感恩”文化,要向初进校园的人呈现出一幅感恩教育的画卷,要让初进校园的人感置身于一个感恩的世界。那每一幅墙面,每一个角落,每一张宣传画面都在向他诉说着感恩的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环境。这里指学校的班级文化和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以感恩教育作为主题每一个月变换一个感恩的内容,如“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等等。办公室文化主要张贴“感恩”文化条幅。师生长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感恩”的思想也油然而生。
(二)辅助文化
辅助文化就是作为学校主题文化的辅助部分,也就是主题文化下的一个载体。在学校主题文化下营造感恩教育文化环境,必须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并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校园感恩辅助文化的营造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校园文化总体设计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方面环境的设置可以从学校的校园布局设计考虑,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感恩教育的文化环境来设计内容,如设定某一教学楼、或某一楼层、或某一墙面等作为感恩教育的文化环境宣传。另一方面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感恩环境营造,既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布局设定感恩教育的区域,也和利用特殊节日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
二、学校“感恩”隐性感恩环境的营造
隐性的校园文化就是将学校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内隐观念,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营造学校隐性的感恩文化环境,作为主要的是学生的行为建设。现代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是学校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言行举止等养成教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营造隐性的感恩环境,要抓的是学生行为建设,如学生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学习观念、思维方式、日常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礼仪、待人接物、衣着、饮食、消费等;文化多样性与学生对应有的主导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方面的建设,如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引导,对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认识的提升,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西方价值观的去粗取精的吸收,对新的价值观的生长;社会转型时期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学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方面,以及学生主导价值观的评价方面等。
当然,营造感恩环境来促进学校德育环境的良性发展工作方式是多样的,作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也是不同的,选择感恩教育作为促进德育工作的突破点,这正好能引导学生返璞归真,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知恩图报,至纯至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