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余圣明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昆池职业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教学理念不断升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升格,学会学习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我校数学组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一批骨干教师,整体趋于年轻化、事业化、激情化态势,他们是我校教改的基本力量。在与学校共发展,师生共成长过程中虽然也遭遇观念的碰撞、实践的困惑,但改革的跃进,发展的期盼,催化数学组全体同仁难中求进,思中求变,做中求学,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寻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信心,期盼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正成为全体数学组老师的共同理念。
一、“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数学教师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夯实终生学习的基石,创设人人均等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需要树立“不让一位学生因学业困难而掉队”理念,特别关注班级后30%的学生(即学困生),从学习习惯、学习信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做好具体扎实有效工作。具体做法要求如下:①为每一名学困生配一名优秀生,结成互帮互学对子;②每堂课提问学困生至少一次;③学困生的作业每周面批至少一次;④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加强学法指导,每周帮助其总结学法实施情况。
2、分层施教
从实际出发,承认学生学力发展的差异性,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A、B、C三组(A、基础 B、普通 C、提高),根据学生分组制定相应的分层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效果检查等也按不同层次,明确相应的要求。具体活动基本操作流程:①学生自主确定A、B、C三层次,教师控制人数比例,大约1:2:1;②将全班学生按4人小组结合层次搭配分成若干小组,组内结对;③课堂教学分层点拨;④作业训练层次化。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引领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得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教我学到我会学,以我能学到我好学,真正将学习化成学生自己内在的需求,转为学生生活成长的方式,作为学生享受成功的载体。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的自主过程。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拓展: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②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③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善于表达、善于交往、善于合作,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④探索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生动活泼地学习,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4、有效教学
教学应追求短时高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师应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强化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我学会”向“我会学”转变。教师还应以最科学的方法、最低的投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益。具体做法要求:①倡导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②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适时的给予肯定鼓励;③强化训练,追求知识达成度;④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
5、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的综合培养,具体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热爱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具体要求如下:①精心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②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健全发展;③注意学习品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学会质疑的培养;④注重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自主预习
每节课先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课本,独立思考,完成自主预习作业,各学习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解决能解决的问题,生成的疑问带进课堂下一环节。
2、课堂展示
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展示预习成果,交流预习生成的疑问,并在交流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拓展提高,解决疑问,进而解决课堂展示题。
3、当堂测试
当堂测试时间安排15分钟左右,按层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标,并在测试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4、自主巩固
课后安排不超过45分钟的自主巩固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组讨论交流,实现人人按层次过关,鼓励学生向高层次自主题挑战,重大疑问提交学科代表或老师课堂解决。
5、总结提高
每周每月均安排一次总结时间,对一周、一个月所学内容或某章节、某一专题进行专项总结,力争每次总结不留疑问的基础上,生成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并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师活动
1、集体备课:精心设计五组题,并且每组题均按A、B、C三层次进行设计,各班任课老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选用。同时研讨教学策略,预设教学重难点,为有效教学服务。
2、个人备课:重视个人二次备课。教案重在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课堂提问。教案的最终形成,必须建立在二次备课基础上,结合集体备课和班级实情,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实现有效教学。
3、课堂教学:严格控制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每节课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十五分钟,教师的提问要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新、求异、生成的能力,课堂的组织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展示预习效果及课堂生成。
4、课后辅导:每天至少与一名学生面对面交流或面批相关作业;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增进师生感情;充分展示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困生,想方设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信心。
5、注重反思:教师要坚持每堂课写教后感、教学后记,每月至少要有一篇教学叙事,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四、“自主——发展”数学教学模式的学生要求
1、建立小组,选好组长。每班按4人一个小组进行编排,每小组均含有ABC三层次学生。选好小组长,便于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发挥小组长表率作用,并帮助组员及时做好过关工作。
2、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全体学生都需要在数学学习中发扬自觉主动精神,主动培养自己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力求达到对每节课每个知识点均做到不放弃,力争达到“懂—通—对”三个境界。懂:弄清弄懂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原理等知识点;通:做到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及能力的自然迁移;对:确保自主预习、测试、巩固过程中的高正确率。
3、强化措施,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全体学生均需备有“数学错题集”,用于记录当天做错的题目,便于及时对学习过程查漏补缺。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学习周记”,总结一周来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每班每月举行一次学习方法交流会,谈心得,说体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培养兴趣,激发动力。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每个同学要努力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主动与老师、同学合作沟通,争取老师、同学的帮助,制订适合自己的阶段学习目标,通过目标的不断达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挖掘潜能,享受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重视数学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享受过程体验的快乐;要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享受问题解决的喜悦;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要不断激发自身潜能,享受自我的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