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肖 霞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乡镇西北中心校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新课堂;新策略
【正文】

      语文教学要发展,就要在历史的积淀中新生,在时代的召唤下奋进。新课程改革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诞生了。下面,我要给各位同行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

  2、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的。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3、语文课程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欣赏性、创造性阅读。

  4、语文课程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很单调、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的课堂,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真可谓“春色满园”。我们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许多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只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美。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学语言,即精神成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生、生生、师文、生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也不是由一方去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另外,老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和解决,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其次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其次,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鼓励他人。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体验、感悟。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创造。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