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柯亨长

【机构】 重庆市奉节县康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而素质教育中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之中,更应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 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我们应该明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 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用创新的方法来实施素质教育, 在此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情境性课堂感化

  完美的教学, 它应该是情与理的交响, 真情与智慧的交融, 心灵和心灵的沉吟、感召和唤醒。这里的“情”, 是真情、深情、热情、激情、诗情、性情等, 而理呢, 它是思考、批判、明辨、智慧、哲理、包容等, 课堂中, 惟有涌动着饱满的热情、飞扬的激情、绚烂的性情、蕴藉的深情、流淌的诗情, 教学才可能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热爱与柔情、眷恋与期待、圣洁与庄严。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用自己充沛的情感, 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采用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情感背景。授课前, 将周总理画像贴在教室中央; 剪了四十多幅周总理生平图片, 贴在教室四周; 借来周总理故事书籍三十多册, 分给学生传阅, 并举办了“周爷爷故事会”, 讲述了周总理生前感人故事。整个教室庄严、肃穆、看得出学生心情是沉痛的。新的一课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了, 当我讲述了课文内容之后, 再让学生朗读课文时, 同学们早以泣不成声, 看得出同学们通过看图片、讲故事, 早已被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所深深感动。

  二、注重学法的传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来套住学生,压抑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就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教学《乌塔》一课时,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确实值得佩服,但我们还不具备她的生存能力,不能独自出去旅行。”另一位女生则说:“我认为我们的父母要向乌塔的父母学习,不要老把我们牵在身边,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能具有她那样的生存能力啊?”我听后笑着说:“你说的很好,看来你学的很认真,而且想的很周到。那么我们从她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情中,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乌塔的事例来激励我们中国孩子也要学会独立。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三、励学生质疑问难,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

  疑是创新的种子,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它会推动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美国布鲁巴克说过:“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疑问,一切以书本为典范,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就难有新的见解,就难有创新。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问,把已有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欠缺性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心田播撒创新的种子。有位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教师揭示中心后,问:“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有位同学有不同看法:“‘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不对,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顺着北边一直走,应该说他离楚国先越来越远,然后越来越近,最终是要回到楚国的,老师,你同意吗?”学生这一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真让人拍案叫绝呢!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以营造思维环境为起点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一)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谊,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

  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

  [2]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

  [3]第斯多惠:《德因老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