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龙 坤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新店中学
【摘要】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词】改革;能力;培养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教学的重点已不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兴趣”——学习能力培养的动力
1、巧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幽默语言激发兴趣,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融洽师生感情,激活学生思维。如讲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我引用了一则广告语:“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立即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同学们思考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 的对立统一,而且由此赞扬了理发师的劳动。因为正是他们的劳动,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通过幽默风趣的广告语言,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2、巧用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已较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它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形象地再现于课堂,把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降低学习上的难度。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讲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时,我用多媒体首先同时展示了漫画《跟不上趟》的三幅画面,然后又逐一展示了三幅画面,分别设问:“老汉为什么要办养鸡场?”、“为什么会出现‘杀鸡毁蛋’的结果?”、“这位老汉为什么老是跟不上趟?”,进一步问:“这反映了市场调节有何特点和危害?”,当画面一展出,学生就为画面上的急剧变化所吸引,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就情绪高昂地开始了讨论,并争相发言,加上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地悟出了市场调节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及其危害,充分地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使学生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的保证。
二、“问题”——学习能力培养的载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就显得十分重要。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思维的良好情境是多方面的,但更多来自于问题本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达到教学目标。
1、鼓励质疑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2、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关税的意义时,设置的情境是:“根据自由贸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5%。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多次大范围降低关税税率。我国的平均税率已从15.3%降为9.8%。试问:1、征收关税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我国为何要连续下调关税?2、下调关税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投影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答案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导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难度大,效率低,一部分学生政治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而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经常更新,不会学习将意味着他们是新世纪的文盲,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传授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案导学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学习。“学案导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学案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教材导学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并逐步学会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利用不同字体理解教材内容。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的重要概念和原理、结论性的论断都用黑体字来予以提示;阐释概念、详细论证观点、分析典型事例等教材的主干部分都用宋体字来表达;“辅助文”等都用楷体字或小号字来标示。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字体提示来有重有轻、有精有粗地学习教材。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栏目帮助学习。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并且大多数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三)、课堂导学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政治常识中“依法治国”的教学时,我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总之,“学会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方法后,必然会善于学习,乐于思考,长期坚持,学习能力必然会提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