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作者】 黄游江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这艾小学
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直以来,应用题都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老大难”,一二年级时,都是一步应用题,少数两步应用题也只要求分步解答,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到了三年级,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重点学习连乘、连除应用题,并且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这对第一次接触此类题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正确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点个人想法: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教学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再也找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也没有单独的单元教学。只是在每一章的计算中伴随着几道“解决问题”,“应用题”变成了“解决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如何去教呢?
1、合理利用“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三步工作。第一是提出问题,即在纷乱的情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是分析问题,即寻找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得出解决方法;第三是解决问题,即求解,并在实践中检验。老教材中应用题只要学生完成第二和第三两步就好了,至于第一步就由教科书“代劳”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重分析问题,会教给学生许多的分析方法。而新教材往往比较注重第一步,因为大家都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经常会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各式各样问题;但在完成第二步时,往往一带而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解决问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只注重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分数混合运算(二)中的例题“第一天成交量是65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成交量是多少辆?”其实这里有两个数量关系:第一天成交量+增加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第一天成交量×1/5=增加的成交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有关信息,理解信息中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根据所给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增强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而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两个数量关系后,发现必先求出增加的成交量,再求第二天成交量,该题便迎刃而解。
2.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时,适时地采用过去传统教学教应用题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来引导学生思维,一是从问题着手,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有,哪些没有,没有的又要怎么求,这样一步一步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二是从条件入手,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这跟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联系。经过学习,相信学生的心中会慢慢形成用分析法、综合法进行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3.注重多种解法“质”与“量”关系。解法的多样化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多样化的解法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有时解法多了,反而会让一些学困生感到糊涂,到最后可能一种都不会了。这样解法的多样化不但没有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反到成了扰乱思维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而不要解法多样化了,而是要把握好解法的质与量的问题。解法多是一件好事,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活跃性,对于每一种解法,我们要进行交流,整合全班的思维资源,让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部分学生实在感到理解困难,我们也没有必要让他们掌握,但是在我们每位老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数,那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哪种解法必须是全班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就一定要在全班交流完所有算法后加以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毕竟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解决才行,这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点。
二、注重多向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训练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为此在进行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
总之,作为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相信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