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实践

【作者】 黄毓芳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普底民族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借助于文本、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对话,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其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美好品行的养成都能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养成。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
【正文】

      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借助于文本、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对话,用心灵去感知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最终培养其丰富的情感,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美好品行的养成都能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养成。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现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谈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预见性

  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开始于教师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对话,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教师以读者、教者、学者、导师的不同角色,解读好文本,才真正具有引导学生的资格。教师在教学前,只有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和人物对话,与景物会意,才能把握出内在的意境和情趣,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自主性

  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角色,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当然,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作文本的“知己”。为了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文本。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的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殖”,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体现开放性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每个人对课文都有自己的见地,一个人发表的看法,对于其他人便是一种收获。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生生对话中不乏有研讨,辨论,不乏有新思想。做好学生间的对话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对话时机。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把握住对话的时机,引领学生展开对话,在生生对话中,不知不觉得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

  2、培养协作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时看似热火朝天的讨论,其实流于形式。时常是少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唱着主角,而大部分学生作听众。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空白处、困惑处等来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合作,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和谐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由此,师生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体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就是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设计开放的对话语境。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

  3、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带着微笑进入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带着激励进入课堂,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

  阅读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进行的真诚互动的教学方式,是生命灵性理解、融合、丰富、展现的一种美好境界。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机地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借助情境,引发学生对话;捕捉对话中生成的疑难点、语言点、思维点;尊重个性,开放对话,阅读对话必将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提升对话品质,绽放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