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作者】 周 靖
【机构】 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教育管理中心
【摘要】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要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我认为应体现以下理念: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着眼学生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我们开始对课改历程进行回顾,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从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一、兴趣引入——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过年了,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费的抄表交付情况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与生活息息相关,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从熟悉的情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愿学乐学,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离我们近在咫尺。
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先出示模拟广告1: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它下降得最多。再出示模拟广告2: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出探究的方向。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三、拓展空间——实现数学生活化延伸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从而引发思考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打破陈规——不一样的授课方法
传统教材注重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学的引入,显得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学生常常很不感兴趣。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新课的引入,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先与学生掷骰子玩,学生玩得很兴奋。突然,教师掷骰子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能猜一猜老师这一次掷骰子会掷出什么?”老师这一问,学生七嘴八舌的,有的说:“我猜大概会是三红吧。”有的说:“我想可能是二举吧。”有的说:“也许是状元。”……老师这时不慌不忙地掷下骰子。“啊,是秀才。”“我猜对了。”“我们猜错了。”……“同学们,老师在掷骰子前你们用‘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描述结果,说明同学们在老师掷骰子之前对结果的判断能确定吗?”“不能。”“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可能性”这一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可能性”这一概念的含义。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通过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的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五、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要树立现代学习观和学生观,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以学定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