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林国锋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正文】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历史科,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历史教学中采取了一下几点措施。

  一、结合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本身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由于每节内容在形式上图文并茂,所以学生总想先睹为快。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故事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兴趣。如在讲授《古代希腊》一课时,首先讲述体育运动中最长的长跑项目——马拉松的来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因为学生是主体,所以,可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进行讲述,教师只进行引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再如:在讲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美国南北战争》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有人说斯托夫人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书,挑起了美国内战。进而指出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斯托夫人时说:“你是一位挑起战争的小妇人。”之后提出问题:“对以上材料的说法你是否认为有道理?美国内战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挂图、插图,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会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把握历史,培养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文中有大量的插图、彩图。这些插图、彩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形象、生动、直观,能“增强读者兴趣,补助文章之所不及”。?可以说,历史插图是对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侧面的状态和形貌的“写真”,是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历史现象的“空间描述”,是形状化、立体化的历史教材,它和教材文字叙述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它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利用书本中的各种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形成历史概念,增强教学直观性的重要的手段。就这方面来讲,插图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放弃。即使是一幅小小的插图,由于它形象、生动,又富有历史内涵,如果对它加以渲染,烘托气氛,也往往能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这些图画,结合图画讲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所讲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利用口诀歌谣,提高学生兴趣

  歌谣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单调难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知识编成诗歌、顺口溜等,能进一步提高兴趣,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如在教学《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中有关大运河的知识时,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北涿郡,南余杭,中心在洛阳”。在讲述苏联成立时四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时,我就让学生用“一兰一索两只鹅(俄)”去记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四、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主要是语言的艺术。一堂好的历史课的语言应当是既严谨缜密,又生动活泼;既慷慨激昂,又委婉风趣的。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时,用饱含感情的语气朗读《哈姆莱特》中对人的颂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戏剧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受到强烈的感染,加深了印象,而且还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教学《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一课时,讲到葡萄牙于1553年强占了我国澳门时,则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认识了欧洲殖民者的罪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五、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提高汲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实现思维的升华,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我们就让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拟竞赛题。然后再把这些题目综合、分类整理。每学期搞一次全年级竞赛,各班选出三至五人小组作代表参赛。通过经常的组织竞赛,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能力,增进了知识。

  在课堂上,我们也引进了竞赛机制。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八至十个小组,在黑板一边设上各小组的得分栏,课前提问、复习检测时,将各小组的得分逐一记录,下课前综合评比,给以表彰奖励。比如,我在讲《民族政权并立》一文时,把班级四排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北宋、南宋,要求同学们在自觉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讲述自己对所代表的民族感兴趣的事,及各族之间彼此混战情况到对峙局面的形成,并要求学生在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同学们对此问题表现活跃,讨论热烈,争抢发言,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对这几个民族、朝代的生活地区、习性,朝代的建立及他们相互间的错乱复杂关系了如指掌。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