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者】 周定益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第七中学

【摘要】利用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利用初中语文教材;感恩教育
【正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些话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利用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聲”。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也取“感戴恩德”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解释为:“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这里的感恩,是一种孝敬父母、尊重前辈、报答恩人、坚守正义与人道。所谓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把它贯穿其中。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醉翁亭记》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望岳》写泰山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心胸开阔,赞叹不也;《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诗人饱蘸感情的浓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盛夏月夜图,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透过行行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地大物博,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邓稼先》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羚羊木雕》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再塑生命》中的 盲人作家海伦·凯特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在“卷卷有爷名”,而又是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勇于承担责任的典范。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珍珠鸟》让我们学会了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我的老师>最后两段,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中对老师的怀恋之情;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总之,语文课应当充分利用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