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 校万祥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第一中学



【正文】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耳目一新之感,较之过去的教材,的确突现了“守正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在“出新”方面,“一是从整体面貌看,这套教科书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突出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从教学角度看,这套教科书注意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颖活泼,并留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开发余地,以满足不同学校使用的实际需要。三是从学生角度看,这套教科书努力适应当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灵活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确,这套教材编排意图明确,条块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一目了然。此套教材真正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模糊性的特点,给广大师生指出了一条教学新路。

  下面,我就《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教材的编排在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主旨明确

  本单元明确标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醒目标题,就是要告诉师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接着,依次列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目次,让模糊的认知明晰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教师怎样教心里明白,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心里有谱。一个单元学习下来,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不只是在概念上的认识,而是从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的学习中切实感悟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与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人文关怀

  可以说,选修教材充分体现了编者的人文关怀。“本套选修课教科书,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又不同于坊间知识性训练型的课外读物,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目次明晰。有总体目标要求,有具体可行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环环紧扣,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第二,善意的学法指导。教材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对本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行了详尽阐释,文字深入浅出,条理明晰。另外,此段文字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既有理论的指导性,又有实际的认知性,完全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赏析示例”以《长恨歌》为例,从诗题入手破题,到文章的章法布局,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解说。这种形式,在过去的传统教科书中,是少有的。这种形式的呈现,改变了过去学生对文章赏析被动的局面,消解了对文章赏析的神秘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学习的距离,也解除了教师口口相传的辛劳,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选文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本单元“自主赏析”共选有四首诗,有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四人生活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这些诗歌都适于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湘夫人》执着、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生。《拟行路难》写出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蜀相》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的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书愤》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这四首诗,正如古代理论家所说,“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是“知人论世”的典范之作。编者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真是费尽了苦心。在灿若辰星的诗的国度,精心挑选出这四篇作品,足见编者的一片赤怀,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第四,练习别致温馨。选修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认为是练习的人性化设计。它灵活,开阔,既有对作品的再理解,又有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的美感;既有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又有思想教育的开启。充分体现了编者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蜀相》为例,第一题,“背诵这首诗”。这个题目,对任何一个高中学生,题意是再明白不过了。可是,编者却用了很长的一段话,加了“诵读提示”。内容如下:“诵读提示: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2、律诗中的对仗有的对的工整,有的半对半不对。仔细分析此诗对仗的特点,会有助于记诵。”透过这段文字,不难看出,编者就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都是热乎乎的。第二大题,是探究《蜀相》的主旨。编者分别从文题、文眼、句子等方面,进行引启,共出了四个题目。通过此题的练习,学生对此诗是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抒发情感,已经完全知晓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选修教材真正给教师松了绑,给学生指了路。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舒心,是深受师生喜爱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