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

【作者】 罗 义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新桥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其主体地位、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用智慧的头脑,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发;学习热情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夸美纽斯也曾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拓宽教材,激发情感

  1、用故事、史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迪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笛卡尔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抓住,他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然后再引入正题——我们可以怎样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2、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增加对数学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讲黄金分割点时,指出电视的播音员往往不是处在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它的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兴趣,自然这一知识就深入到学生心中。

  二、巧设情境,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多一点智慧,学生就可以多一点热情。往往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情景,一个合理巧妙的活动,都可以让整个课堂涌动着求知的欲望,飞扬着灵活的翅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燃烧着学习的激情。

  1、延伸基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数学问题显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有关,作为教师,应该贴切地了解学生,并适当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BOC的度数。这是一道基础题,考察学生对角平分线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如果就题讲题,则淡而无味,而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则能取得不同的收效。如进一步提出问题:∠A=α,你能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吗?这个问题看上去仅仅是数字换成了字母α,但它不仅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可以再追问:当α等于多少时,∠BOC=130°?这样,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方程问题。进一步地,问题还可以改为:若O点为∠ABC、∠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那么如何求∠BOC的度数?这样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丰富了该题的知识含量,使学生在解题中巩固了知识点,也发展了知识,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加强知识联想,创设问题情境。遇到问题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后举一反三,是学习的较高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例如:线段AB的中点为C,线段AC的中点为D,若线段BD的长度为5厘米,那么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后再提出:已知∠AOB的角平分线为OC,∠AOC的角平分线为OD,若∠BOD的度数为50度,那么∠AOB的度数是多少?这两道题目的考查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通过这样的联想来解决问题,会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学习兴趣。

  3、渗透建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建模,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简单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时,首先来一段学生熟悉的《小兵张嘎》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学生的情绪激发起来,然后,引入问题: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了扇面的面积问题。

  4、巧设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这在几何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很有效地活动。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三、多种效应,激活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地情绪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热情。

  1、“随声附和”,减少心理压力。常常听老师埋怨:“上课就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数不愿意开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集体回答“随声附和”的方式,激发学生说话。因为集体回答的心理压力远小于单独回答时的压力,故不妨先让学生随声附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然后在适当时候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锻炼学生从小组的“你一言,我一语”,发展到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形式也要随内容的变化不断创新,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小组竞赛,也可以是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几个问题,既比速度又比质量,在不断更新的教学形式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再来一次”,增加信心。一个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距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接受快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机会。例如,对于那些回答错误或不够完整的学生,首先应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补充完了后可以向该生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让他“再来试一试”,他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集体的尊重。在这种良好的情绪指导下,所以学生都会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3、偶尔“出错”,加深印象。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易错的知识点,若正面强调,往往效果并不明显,而有时可以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纠错,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又很大的帮助。例如,二次函数的二次系数不为零,三角形的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这些知识点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常常会被忽视。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出错”,引导学生去发现、纠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能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以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2]刘伟.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J].学苑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