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梁西典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走来。要赶上知识经济这趟车,就要不断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开展自由表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把教学内容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并在实践中进行充分发挥和再创造。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有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必要的秩序范围内,要努力形成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评判标准,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离不开质疑、争论、批判,不从众、不迷信、敢冒险、敢挑战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要允许争论。应试教育由教师控制课堂,一根教鞭在学生面前威严地晃动,这是课堂气氛的不民主;教师的话是圣旨,强求答案的标准和唯一,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是评判标准的不民主。不民主的结果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 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 .……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所以,当我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创造型苗子”后,我的做法是:有的让他当生物课代表,有的吸引到生物兴趣小组,有的让他跟我一起做准备实验;有的让他们参加生物小论文、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 ……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其他学生,尤其是这些学生在参加的各种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非常突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创新意识都会非常强烈。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辅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在提问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学生的思维空间会被扩大,而且在解题过程中还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会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但只要坚持创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兴趣、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就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学习,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